吃安眠药也会发生"宿醉效应"?药物的半衰期在作祟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2018-08-28 |
安眠药本是用来改善睡眠、提高生活质量的,不幸的是,许多失眠患者却为安眠药的副作用所累。《金陵晚报》指出,一些人睡眠不好,不得不服用安眠药。第二天起床后却头昏脑胀,如同醉酒醒来一般。这是服用安眠药的后遗效应,叫“宿醉效应”。那么,为什么服用了安眠药后会发生宿醉效应呢?
据中国军网介绍,宿醉效应实质上是药物的过度镇静作用,它与药物在体内清除的时间有关,也就是药物的半衰期。如果在晚上服用了一种半衰期长的安眠药(比如安定),或者过度服用安眠药,到第二天的时候,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仍然会较高,可出现头晕、困倦、疲乏和定向障碍,也就是所谓的宿醉效应。
哪些安眠药易导致宿醉效应?据《健康报》介绍,安眠药物包括苯二氮卓类和非苯二氮卓类。苯二氮卓类根据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时间分为长效(如地西泮)、中效(如艾司唑仑)、短效(如咪达唑仑),老年人对长效苯二氮卓类安眠药如地西泮(安定)敏感性高、代谢慢,容易发生宿醉效应,并增加认知功能损害、跌倒等风险,因此不建议在老年人中使用。
那么,选用安眠药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据《新民晚报》介绍,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失眠,因此,如果近期内发生严重失眠的话,一定要先看医生,确定失眠症的类型、严重性等,再对症下药。不同症状的失眠,选择的药物不相同,比如说:如果入睡困难,应选用短效药物;如果夜间睡得不塌实、容易醒来,应选用中效药物;如果经常早醒,则应使用长效药物。
关于安眠药的用量,《生命时报》指出,一般原则是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疗效调整。服用1个月后,如果失眠控制较好,应遵医嘱逐渐减量或停用。有研究表明,女性服用同样剂量的安眠药后,出现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的风险更大,必要时应遵医嘱调低剂量。老人的睡眠模式与年轻人不同,主要表现为早睡早起,夜间睡眠减少而白天睡眠增多。因此老人失眠先应积极治疗外源性因素,如呼吸障碍等,改变不良睡眠习惯后,再遵医嘱适当用安眠药,剂量一般应减半。老人停药前,更应缓慢减量,以防反跳(症状反复甚至加重)。(张磊)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尹铁伦进行科学把关。
责任编辑:王超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