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1205449276328448.jpg

糖尿病到底是种什么病?有什么办法预防?

科普中国微平台 2018-12-05

  本文专家:邹健,医学硕士,解放军第522医院,主治医师

  本文审稿:陈海旭博士,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副研究员

  最近有媒体报道浙江海宁姑娘小丽(化名)发现自己每天怎么吃都吃不饱,而且饭量却越来越大,去医院检查居然发现自己得了糖尿病!而她才20岁!

  

  哪些人易患糖尿病?有什么办法预防……关于糖尿病,很多人的感觉是常听说却不了解,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糖尿病到底是种什么病?

  糖尿病是由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引起的一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以伴随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的代谢紊乱。

  

  临床上主要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急性并发症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和乳酸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起病凶险,致死率高。

  慢性并发症主要是持续高血糖与长期代谢紊乱等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的损害及其功能障碍和衰竭,特别是眼、肾、心脏、脑血管及神经系统等。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一旦发生,往往不可逆,临床防治往往只能延缓其进展。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总感觉吃不饱?

  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主要是“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少,1型糖尿病较为明显,而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非常强的隐匿性,往往不典型或仅有部分表现。

  

  胰岛素泵

  01

  多尿

  由于血糖过高,形成渗透性利尿,血糖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越多,但老年人和有肾脏疾病者,在血糖轻中度增高时,多尿可不明显。

  02

  多饮

  由于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明显增高,加之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导致口渴而多饮,多饮进一步加重多尿。

  03

  多食

  糖尿病患者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能力下降,虽然血糖处于高水平,组织细胞实际上处于“饥饿状态”,从而刺激摄食中枢,引起饥饿、多食。

  另外,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大量葡萄糖从尿中排泄,能量缺乏亦引起食欲亢进。同时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这也是小丽老是吃不饱的原因。

  04

  体重下降

  体重下降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致使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产生能量,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消耗过多,呈负氮平衡,体重逐渐下降。

  05

  乏力

  由于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有效地释放出能量,同时组织失水,电解质失衡及负氮平衡等,因而感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

  06

  视力下降

  不少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就诊时,主诉视力下降或模糊,可能与高血糖导致晶状体渗透压改变,引起晶体屈光度变化所致。

  

  糖尿病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糖尿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相关。

  01

  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易感性,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

  

  02

  生活方式

  不规律饮食,过多进食,缺乏锻炼导致的腹部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而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更容易发病。

  03

  病毒感染

  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而据新闻中的小丽称,她有很多亲属都患糖尿病,所以遗传占有一定的因素。此外,长期以来她还有一个不吃早饭的坏习惯,产生的低血糖效应往往使得午餐和晚餐进食过多,导致血糖出现大幅波动,影响胰岛素的正常调节,所以生活方式不健康会导致严重的代谢紊乱,真的没有吓唬你。

  哪些人群易患糖尿病?

  除此之外还有下列人群也易患糖尿病:

  1

  年龄≥45岁;

  2

  体重≥正常体重的115%,或者体重指数≥25kg/m2;

  3

  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4

  以往有糖耐量受损或空腹血糖受损者;

  5

  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或甘油三酯升高者;

  6

  有高血压或心血管病者;

  7

  年龄≥30岁的妊娠妇女;

  8

  有妊娠糖尿病史者或巨大胎儿分娩史(胎儿≥4kg);

  9

  有不能解释的滞产者;

  10

  患有多囊卵巢综合症者;

  11

  常年不参加体力活动者;

  12

  使用一些特殊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或利尿剂者。

  所以,我们应该了解糖尿病的易患人群,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如何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1

  定期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

  2

  合理的饮食(质和量);

  3

  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等;

  4

  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无需恐慌,保持乐观的心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定期参加糖尿病教育,自我监测血糖,遵从医嘱,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微平台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