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里的肉冻多久就坏了?吃了会不会中毒?看完一身冷汗科普中国微平台 2018-05-02 |
本文专家:刘少伟,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食品科学博士,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博士后
有很多家庭都把冰箱塞得满满的,尤其是爱“囤肉”,把购买的一些肉,如鸡肉、鸭肉、猪肉等,一时吃不完就统统放入冰箱冷冻层保存,以免坏掉。久而久之,这些肉就变成了“僵尸肉”。
你心中一定充满疑惑,到底什么是僵尸肉?吃了会有哪些危害呢?我们又该不如科学解冻和冷冻呢?为了家人和健康都看看吧!
什么是“僵尸肉”?
“僵尸肉”是对冰冻多年后销往市场冻肉的一种夸张形容。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会有僵尸肉的存在,人们往往会购买一些肉,一时吃不完就放到冰箱里保存。但是过段时间可能就忘记了,以至于过了几个月才发现。
此时,这种冷冻时间过长的肉就成为了“僵尸肉”,它们已经超过了安全食用期,不仅口感差、营养流失严重,还可能对健康带来隐患,最好不要因为舍不得还拿来吃。
不同食物冷冻保质期是多长时间?
种类 |
包括 |
保质期 |
红肉类 |
猪、牛、羊肉 |
10-12个月,其中牛肉性质比猪、羊肉稳定,瘦肉比肥肉保存时间长一些 |
禽肉类 |
鸡、鸭、鹅、鸽肉等 |
比红肉类稍短,为8-10 个月 |
海鲜、河鲜类 |
包括鱼、虾、鳖、贝类等 |
保质期比畜禽肉类更短一些,一般能达半年左右,最好在4 个月内食用 |
蔬菜类 |
少部分蔬菜,如玉米、板栗、豆类等 |
5个月左右 |
速冻主食 |
饺子、包子、汤圆、馄饨等 |
最好能在一两个月内吃完 |
吃过久冷冻肉有什么危害?
引发食物中毒
久冻肉解冻时,温度回升加之被破坏的组织细胞渗出大量的蛋白质和水分,肉便成了滋养细菌的天堂。细菌会分解肉中的蛋白质、脂肪,产生大量对人体有害的小分子物质分解产物。
如蛋白质分解产生的小分子胺类物质,脂肪氧化产生的醛类、酮类、过氧化物等。人食用后很有可能食物中毒,出现呕吐、恶心、拉肚子等症状。
加速衰老
冷冻虽然能阻止细菌的繁殖,防止变质,但不能完全阻止脂肪和蛋白质的氧化。
当肉被氧化之后,久而久之颜色就会变得暗红,肥肉的脂肪也开始发黄,味道也变腥了。如果吃了这种肉,肉里面的脂肪氧化产物会加速人体的衰老。
免疫力下降
肉被冻住之后,里面的微生物和细菌以及寄生虫依旧在里面,会慢慢产生毒素渗入肉当中。
当肉化冻的时候,这些微生物、细菌以及寄生虫会变得很活跃,肉的腐败变质也非常快。长期食用会降低人体免疫力。
如何科学冷冻?
冷冻食物的保存期限长短取决于食品种类、冷冻前处理和冷冻室温度条件。前期处理对冷冻食品的保质期有很大影响。
洗净冷冻
家禽、海鲜、河鲜应掏净内脏、里外洗净再冷冻。其他食品和肉类在冷冻前也需仔细清洗,除去表面的细菌。
分类冷冻
所有食品在放入冷冻室前,都应分成一次食用的分量,用保鲜袋或保鲜膜仔细包装,以防止水分损失。
贴上标签
最好在外包装贴上标有日期和名称的标签,便于以后取用。
保证低温
保证足够低温,冰箱的冷冻室温度最好能达到零下18℃以下。另外注意解冻后食品最好不要再次冷冻。
鲜肉冷冻最好别超过1个月
根据原商业部制定的《冷库管理规范(试行)》的规定:肉类在-18℃条件下,保质储存期为10-12个月。但由于对肉类的处理方式和冷冻条件的不同,冷冻肉的保质储存期有很大的区别。
因此建议鲜肉冷冻最好别超过1个月,最大限度是3个月。
更何况,家用冰箱一般达不到冷库的冷冻温度和效果,冻肉长时间放在冷冻柜中仍会慢慢变质,建议大家买回家的冻肉最好在一周内吃完。
如何正确解冻?
饺子、冷冻小虾仁等食品不用解冻,从冰箱中取出后可以直接烹饪。
鸡、鸭、鱼、肉等大体积冻制的初级农产品,在烹饪前必须解冻后再切。
低温解冻
对于冷冻肉的解冻,最推荐冰箱冷藏室解冻法。把要解冻的食材提前一天从冷冻室中取出,用保鲜盒或保鲜袋装好后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里,等化冻后再拿来烹调。这样解冻的肉,鲜味损失最小。
自然解冻
将包装袋放在室内凉爽的地方。
流水解冻
凉水解冻对肉的鲜味损失最重,如果特别着急也可以选用。在时间紧的情况下,将包装袋中的空气排出,封好开口并用流水冲泡。
微波炉快速解冻
微波炉解冻速度最快,但很容易加热不均匀,有些地方没化冻,有些地方已经熟了。因此选择这种解冻方式一定要先用最低档,再根据食品的状态进行逐步加热,避免时间过长,造成食品干燥变硬,汁液流出。
责任编辑:王超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