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高端轻食",真的只是一种炒作,其实并不靠谱?

科普中国微平台 2018-12-14

  本文专家:王思露,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中华人民共和国HACCP食品体系内部审核员

  本文审稿:刘少伟,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食品科学博士,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博士后

  前段时间,所谓的“轻食主义”好像一下子在各大城市中火爆了起来,名字脱俗且寓意健康,并且深受各位“立志减肥”的青年朋友们厚爱。

  

  但前两天一篇“警惕!你吃的这些‘减肥餐’可能会有副作用”的文章,再次将“轻食饮食”推至风口浪尖↓↓↓

  

  文中指出,所谓的“轻食”更多是商家的营销手段,并且只在短期内对于减肥有一定的帮助,长期的话,对身体健康肯定是有害无益的。

  这显然与传说中不但不用饿肚子,还可以很好地帮助长寿和防癌的“轻食饮食模式”相悖。所以,关于所谓的“高端轻食”,下面这些事情大家一定要了解。

  何为“轻食”?

  轻食,这个名词最早来源于欧洲,当地人的午餐大多是既简便又快捷,单纯是为了“不饿”。换而言之,轻食,其实并没有多么严格的定义,它的主要特征是简单、健康、低糖、低脂、低盐且可以增强饱腹感(高纤维素),这种营养素密度相对较高的餐食被叫做“轻食”。

  

  轻食,其实原本代表的意思就是“量小+简单”,而且大多是在非正餐的时间食用。举一个例子,一份小三明治加一份小盘的蔬菜沙拉,再加以少量的果汁,可以说就是一餐轻食;包子加八宝粥也可以被算作是一顿轻食;煎饺加小盘凉拌菜也可以看成轻食。

  其实,传统的轻食并没有更多偏向健康。但在近些年来,“轻食”这个概念愈加红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健康,所以“蔬菜沙拉”不知从何时起已经成为了各轻食店中的核心菜肴,分量小且色彩诱人,少油少盐且味道清爽。

  

  为何“轻食”受人推崇(喜爱)?

  一方面,“轻食”是一个新概念,诞生之后必然会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肯定会红极一时。

  另一方面,现如今追求减肥的人群越来越多,而“轻食”又恰好符合了减肥餐的要求,热量低于正常餐食,而且低脂低热量高纤维,所以“火”是一定的。

  

  “轻食”,真的健康、安全吗?

  对于大城市中流行的“轻食餐厅”,更多匹配的餐食是蔬菜(水果)沙拉、谷物食品和一些日式饭卷。但其实,这些所谓的“轻食”也存在着不少健康安全风险。

  1、沙拉等冷食存在致病风险:

  无论是蔬菜沙拉还是水果沙拉,本身制作过程是不需要加热杀菌的。有的沙拉中甚至加入生鱼片、生牛肉、放置时间较长的奶酪块,这些食物没有经过合理的清洗和靠谱的加热,很容易携带细菌等微生物毒素,经常食用会增加食物中毒的发生风险。

  2、蔬菜原料中可能含有“寄生虫卵”:

  蔬菜沙拉中所使用的原材料很可能会被寄生虫卵和一些致病菌污染,举一个例子,农民伯伯一般会用人畜排泄物来给农作物施肥,假如前面的发酵腐熟没有处理完全,那就很可能将寄生虫带入食品当中。另外,有些种植蔬菜的土地还存在重金属超标的风险,生吃蔬菜水果,这些都是不得不提的安全隐患。

  

  3、“冷餐”也有风险:

  “轻食餐厅”中的三明治、汉堡包和饭卷等食物,制作完成之后不可能立即卖掉吃掉,所以一般都会放入冷藏柜储藏,有的放置几分钟,有的甚至要存放几个小时,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食材就很容易被“嗜冷菌”侵袭污染。

  除了上面所说的这些,像一些速冻混沌、速冻馒头等“中式轻食”(速冻食品)也容易滋生像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微生物。轻食中的食品安全风险问题不可小视,请您科学看待。

  既然如此,我们该怎么做?

  1、“尝尝可以”,但不可依赖(信奉):

  对于市面上流行的“轻食”和“轻食餐厅”,不要求您刻意拒绝,稍微尝尝没问题,但不可以过分依赖,次数越多,风险也就越大,所以请您“及时收嘴”。

  2、选择餐厅需靠谱:

  选择“轻食餐厅”,请您关注该餐厅的“食品安全登记”,如果是A级或者是B级,相对而言会更加靠谱一些。另外也请您选择大型餐厅就餐,降低风险。

  3、注意个人卫生,别因为自身原因带来卫生威胁:

  进食之前请您一定要洗手,而且要洗干净,拒绝交叉污染,预防食物中毒请从自身做起。

  

  其实,上面所说的都是在您想去吃“轻食”的前提下的一些小建议。从健康角度出发,更多建议您要吃“完全加热的食物”,避免交叉污染,避免受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侵袭。

  而且,很多人靠吃轻食减肥,蔬菜、水果、低脂肪肉类、粗杂粮谷物,如果您自己制作、完全加热且现吃现做,那可以吃,也能起到适当减肥的作用,当然前提要注意食物多样,避免出现营养不良等问题。而且减肥要注意“吃动结合”,不可过分依赖“轻食减肥”。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微平台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