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虫创意-256775410142150845.jpg

0~3岁宝宝辅食怎么加?要掌握2原则避开3误区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2020-06-02 作者:许尤佳

  宝宝从结束全母乳开始,家长就等于解锁了一个全新的喂养世界。添加辅食,是宝宝从6个月到3岁这漫长的成长初期里,最重要的饮食功课。除了母乳或奶粉,宝宝要开始吃别的食物了。

  家长们最初会很激动,买来一大堆辅食工具尝试做各种食物,变着花样让宝宝品尝新食品,生怕营养不够全面。宝宝也最容易在添加辅食的初期被喂养过度,导致脾胃受损,一直延续到长大。

  今天,我们来好好关注一下3岁以下的小宝宝该如何进行辅食喂养,教给大家解锁辅食世界的金钥匙。

  什么时候添辅食?宝宝脾胃说了算!

  很多新手爸妈在准备给宝宝添加辅食的时候,都会买育儿书,或去网上查资料,但往往发现说法不一,转而来问:许教授,都说宝宝添加辅食的时间在4~6月龄最好,具体是在4月龄、5月龄,还是6月龄开始添加呢?第一口辅食到底是喝米汤还是冲营养米糊呢?我有时会看看宝宝,然后说:“你的宝宝7~8月龄添加都没问题。”这不是在开玩笑。

  宝宝添加辅食的日期,不是机械的金科玉律,也不是到了哪个黄道吉日就一定要开始吃。适合开始添加辅食的时间,应该是宝宝脾胃消化的能力成熟,能够适应和消化辅食的时候。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婴儿脾常不足,消化功能更是虚弱。过早添加辅食会损伤稚嫩的消化系统,导致积食反复,愈伤脾胃,形成恶性循环。宝宝是否可以吃辅食,关键看以下这些“信号”。

  如何判断宝宝可以添加辅食了?宝宝的体重已达到出生时的两倍。宝宝能够自己靠坐、控制头部的转动、保持上半身平衡,并通过前倾、后仰、摇头等简单动作表达想吃或不想吃的意愿。大人吃东西的时候,宝宝明显感兴趣,想尝试或模仿。喂宝宝时,会有明显尝试吞咽的动作,并表现出很开心的样子。宝宝每天奶量可达1000ml以上,喂奶次数8~10 次;大便中没有奶瓣,没有对食物消化不良的表现。有以上这些情况,表明宝宝不仅脾胃发育到了“辅食阶段”,身体各方面也在较好地生长,可以开始准备第一顿辅食了。

  通常来说,这些情况会在宝宝满6个月后出现,所以健康体质的婴儿,6个月后可以开始添加辅食。但如果宝宝暂时还没有出现以上情况,或者出生时是早产儿,平时消化一直很差,就不要着急添辅食,可以等到7个月、8个月再说。宝宝不会因为晚一点添加辅食就变笨、发育不良。我们要耐心等待宝宝的消化系统准备好。

  注意,第一顿辅食不等于“彻底开闸”,而是对脾胃的试探。吃完第一顿,马上观察宝宝第2天的消化情况,一有不适征兆,立即停止。即使辅食已成为日常喂养习惯,也要每天观察宝宝的消化情况:舌苔、口气、大便、睡眠有一项不正常,就要减少辅食的量和种类,甚至先停停,消化好了再尝试。

  辅食添加要循序渐进,掌握2原则避开3误区

  给宝宝添加辅食,一定要遵循规律,不能一步到“胃”。

  原则①:由少到多

  对于刚接触母乳或奶粉之外的食物的宝宝,任何新食物对于肠道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第一周,可以宝宝吃米糊、营养米粉或米油等好消化的半流质食物,且量要少,一顿一到两勺就好。过一段时间,等宝宝适应了,消化方面没有问题,再在米糊里加进其他食物,量也可以略多一点。

  原则②:由稀到稠

  虽然宝宝在6个月后,脾胃功能相对成熟,但仍是虚弱的。家长在添加辅食的过程中,首选容易消化的食物,以流质为主。随着咀嚼、吞咽功能慢慢成熟,可以在消化好的情况下,1周内偶尔给1餐有渣、有块的软食物,锻炼宝宝的口腔运动能力。

  误区①:炖汤营养品从小补

  千万不要想着给宝宝打好底子,就要变花样吃各种各样的辅食才好。很多家长觉得汤水好消化,但忘了里面如果加料,煲出的营养对小宝宝而言是否过载。汤水加了肉一起煲,容易厚腻,营养过剩。这就是有些孩子顿顿喝汤脾胃却越来越差的原因,你以为的“清汤寡水”,小宝宝的脾胃接受不了。

  误区②:“健康小零食”当辅食

  “孩子不愿吃饭,可以靠健康小零食补充能量。”总有家长喜欢买手指饼干、泡芙、溶豆等小零食给孩子吃。是不是“0添加”,真的不敢说。而且,婴幼儿零食代替正餐,宝宝就更不愿意吃饭了,营养无法保证。

  误区③:果汁一天喝几次

  “果汁中有丰富的维生素,可以作为辅食多喝吗?”水果在榨成果汁后损失了大量纤维素,而且喝果汁会使血糖大量升高,容易造成肥胖、龋齿。所以,果汁少喝一点,如果想补充维生素,可以在宝宝不会呛到的年龄,比如9个月以后,将比较容易消化的、口感软一点的水果,切成小丁小块直接吃。

  资料来源:许尤佳育儿堂微信公众号

  本文由广东省中医院儿科主任许尤佳进行科学性把关。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