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冲出来的小龙虾别吃,小心横纹肌溶解!

饮食参考 2020-07-30

  哈夫病,又叫泻湖病,首次出现在德国波罗的海地区,常由水生动物引发,例如鱼、虾、蟹、青蛙等。其典型症状是不明原因的横纹肌溶解症,患者肌酸激酶飙升、浑身酸痛,重症患者可出现“酱油尿”和肾衰竭。

  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报道哈夫病是2010年7、8月份,当时南京有23人中招。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他们分布在全市6个区的8个家庭和4个餐馆,互相之间没有太多关联。但是他们都吃过小龙虾,超过10只,且大多喜欢吃虾头和虾黄。

  调查人员顺藤摸瓜,一共筛查了900多种物质,包括抗生素、农药、重金属等,但并没有发现可疑致病原。而且临近南京的其他地方并没有出现类似病例,小龙虾消费量巨大的上海和北京也没有类似情况出现。

  虽然此后每年都会出现“小龙虾引起横纹肌溶解”的报道,但很少再引起大的风波。直到2016年,病人突然多了起来。当年3月武汉出现首例,到8月上旬,全国共有130多人中招,甚至有人因此下病危通知。其中7、8月份病人数量明显增加,江苏、安徽病人最多。

  从7月开始,各地政府部门陆续发布预警,疾控中心也加强了流行病学追踪。虽然仍然没有找到致病原因,但共性特征与2010年南京的案例类似:小龙虾吃的比较多,喜欢吃虾头和虾黄。这口锅小龙虾是甩不掉了。

  尽管找不到明确的致病原因,但专家们高度怀疑是某种藻类毒素导致。这种毒素应该是耐热的,所以无论如何烹饪都不能破坏。它很可能是脂溶性的或者和脂肪结合,因此吃虾黄的时候容易中招。

  此外专家们还推测,哈夫病的暴发可能与南方水灾有关联,因为恰好2010年和2016年都有大洪水(其实南方年年洪水)。洪水不仅冲毁农田和村庄,也“解放”了水产养殖动物,其中就包括小龙虾。

  洪水侵袭导致工农业废水外溢,水体富营养化。洪水退却后,夏季高温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产生“水华”(类似赤潮),进而产生藻类毒素。逃逸到野外的小龙虾通过藻类富集这些毒素,如果被人捞起来吃了就可能中招。

  今年受疫情影响,餐饮业不如以往火爆,但联想到南方的洪水,以及即将到来的高温少雨天气,说不定又该出现横纹肌溶解了。当然,这只是一种尚未被验证的猜测。作为一个食客,选择货源靠谱的餐馆或者市场,少吃或不吃虾头,应该可以安心享用吧。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饮食参考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