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g(8).jpg

深思熟虑后还会犯错?6招教你学会“批判性思考”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2018-02-07

  《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季文子三思而后行。”意思是说,季文子在遇到事情的时候都要经过多次思考才会行动。后人用“三思而后行”来表示做事谨慎,小心稳妥。民间也有“谋定而后动”的说法,告诫人们做事前要深思熟虑。然而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使提前认真思考过,做事时也还是会犯错,这是怎么回事?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深思熟虑后还会犯错的原因:

  1.以“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会受到其成长经历、社会环境、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通常会带有某种倾向。比如在面对同一个社会现象的时候,经济学家可能更关注其背后的经济条件,而心理学家则更关注当事人的内心动机。

  2.“攻击批评者”的心理。人们在面对批评和质疑的时候,总是习惯于攻击这些批评和质疑的发起者,比如在竞争关系中,人们可能会通过贬低对手的方式来否定其想法或观点。“攻击批评者”的心理容易让人们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批评和质疑的发起者身上,而忽略问题本身。

  3.轻信无根据的假定。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人们总是习惯将有利于自己的假定当做根据,比如人们在炒股的时候,总会假定自己收集到的关于股票的信息是可靠的,并以此作为自己炒股的根据。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假定本身不一定真实,所以根据假定得出的结论便也很容易出错。

  那么,在思考的时候如何避免出现以上情况呢?这就需要学会“批判性思考”。接下来,就让我们学习一下“批判性思考”的常用方法。

  1.认清自己。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思考。可以围绕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罗列一张清单,并对其进行反思。

  2.敏锐观察。在面对事情时不要只关注事情表面,而应该综合考虑影响事情的各种因素。比如在谈话过程中不要只在意对方的语言,而要结合对方说话的表情、动作等,综合判断对方的态度和观点。

  3.选择议题。议题就是容易产生分歧的问题。在面对事情的时候,可以将其拆分成几个不同的议题,并根据实际需要逐个进行探究。

  4.进行探究。探究主要有两个层面,即探究事实和探究观点。在与别人出现分歧或对某件事情拿捏不定的时候,可以从事实和观点两个方面去探究,看看哪些因素是不可改变的既定事实,哪些因素是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观点,这样有助于得出综合性的结论。

  5.形成判断。在对已经获得的证据进行了整理,并仔细分析之后,要做出明确的判断,比如是否需要采纳某个观点、如何取舍存在冲突的证据等。

  6.说服他人。形成判断之后,可以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样能够扩大自己“批判性思考”的收益,还能检查自己“批判性思考”的结果是否存在问题。(唐义诚)

  本文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文斌进行科学性把关。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供稿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