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200228515905137966.jpg

预防贫血,除了"铁"还有"铜"!

中国好营养 2020-02-28

  科学补铁能预防贫血已成为大家所熟知的营养知识。其实还有和铁具有同样预防贫血功能的另外一种金属元素——铜也很重要,其还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

  关于人体内的“铜元素”

  科学家最初认识生物体内的铜是在1878年从章鱼血中分离出了一种含铜的蛋白质——铜蓝蛋白,之后学者们发现铜参与了铜蛋白和多种酶的构成,铜也依靠这些含铜的蛋白质和酶在人体来发挥其生理作用。

  铜参与铁的代谢和红细胞生成,铜缺乏时红细胞生成障碍,可产生短寿命的异常红细胞,表现为缺铜性贫血,还能引起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下降,使Fe3+不能和原卟啉合成血红素,可引起贫血。可见铜能维持我们机体的正常造血功能。

  除此之外,铜还可以促进结缔组织中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交联,完善我们的皮肤、骨骼形成、骨矿化、心脏和血管系统;

  铜的缺乏可导致脑组织萎缩、灰质和白质变性、神经元减少、神经发育停滞、运动障碍等,适量的铜能维护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

  铜还可以促进正常黑色素形成及维护毛发的正常结构,铜缺乏可引起毛发脱色,俗称白化病,同时毛发角质化出现具有铜丝样头发的卷发症;铜蓝蛋白是体内几种自由基的清除剂,在机体发挥抗氧化作用。

  由此可见,铜的缺乏可引起缺铜性贫血、心血管受损、中枢神经受损、影响结缔组织功能和骨骼健康等,其对我们机体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补充“铜元素”

  从哪里开始?

  铜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尤以牡蛎、贝类海产品、坚果是铜的良好来源,动物的肝、肾,谷物胚芽部分、豆类次之,奶类和蔬菜含量低。

  植物性食物中铜含量还受土壤中铜含量的影响。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铜的推荐摄入量是成人0.8mg/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是8mg/d。由于人体自身调节机制,铜中毒在人体中较为少见,急性铜中毒偶见于误食铜盐、食用铜污染的食物或饮料。

  在普通膳食中,天然食品如谷类、肉类和鱼类等可以提供50%的铜摄入量。

  但在生活中,一些富含铜的动物性食物往往是冻藏在冰箱中,食用前解冻再加工食用。冻藏期间动物性食物中的各类营养素损失不大,但在解冻时食物的渗出物质会造成营养素的损失,特别是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这其中也包括铜,植物性食物的加工也会降低铜的含量。牛奶中铜含量很低,人乳中铜含量高于牛乳,人乳在产后第一周含量较高,往后逐渐降低,长期用牛奶进行人工喂养或母乳喂养后期的婴儿要注意铜的营养状况。

  机体对铜的吸收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植物性食物中铜的吸收率约为33.8%,动物性食物中铜的吸收率约为41.2%。

  此外,过高的锌、钼、维生素C、蔗糖和果糖等营养素的摄入量对铜的吸收利用均可能产生影响。

  铜在我们机体中虽然微量,但不可缺少。

  正确认识人体对铜的需要,科学合理的选择食物及加工方式,对铜的合理摄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 | 陈继华

  中南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副主任

  审核专家 | 孙桂菊

  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好营养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