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小说的超越:世界科幻小说创作潮流中有自己的思考蝌蚪五线谱 2016-05-17 |
小说《三体》夺雨果大奖,让公众前所未有地关注中国科幻文学。尽管刘慈欣和评论者都表示获奖有偶然性,尽管长期处于边缘,但中国科幻小说的水准与二十年前相比,的确进步明显。
“与中国任何时期的科幻小说相比,当下的科幻小说读起来都要沉重得多,却也深刻得多,虽然少了激情和理想,充满着焦虑和不安,但均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苏州大学的科幻小说研究者汤哲声认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表现在:人本是科幻思维的起点;科学危机引发人类的警醒;类型化叙述和现代化叙述增强了小说的文学性。
中国最早的科幻小说是1904年的《月球殖民地小说》。之后,科幻小说经历过清末民初和改革开放初期的两个高潮。清末民初的科幻主旋律是“救亡”和“启蒙”,而改革开放后的主题则是“自由”和“启蒙”。
科幻小说家韩松曾提出:“从荒江钓叟的《月球殖民地小说》开始,一路跨越历史,到老舍的《猫城记》,到郑文光的《火星建设者》,再到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童恩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再到刘慈欣的《三体》、王晋康的《蚁生》,通过科幻的形式,把中国这百年的沧桑巨变反映出来了,就是一代一代的中国人,要救亡图存,要工业救国,要科学救国,要搞现代化,这么一条主线,这么一种心路历程,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了科幻里面,或者说,上述这些科幻,本身就是这百年巨变的一个副产品。而到了后期,特别是新世纪之后,中国科幻则越来越多地加入了社会和人文的内容。”
研究者王莹认为,1990年代至今是科幻小说第三个黄金期:“其美学特征趋于丰富多样,但是主流的经典作品中仍然显示出‘救亡’‘启蒙’和‘实用’等审美要素,当然此时的‘救亡’非彼时‘救亡’,此时的‘救亡’完全是科幻架空情境中对自然灾难、人文危机、乃至文明末日的救亡。‘启蒙’也变为对未来宇宙时代的先觉思考。”
其中,刘慈欣被王莹定位为中国科幻小说的“新古典风格”。另一位研究者顾叶也认为:“古典主义科幻小说节奏紧张生动、强烈精英意识等叙事特征在刘慈欣的作品得到很好的继承。”
责任编辑:李阳阳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