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 如果有可能,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未来北京青年报 2016-04-10 作者:刘雅麒 |
答题者:刘慈欣
出题者:刘雅麒
时间:2016年3月31日晚
采访手记
虽然已经过了去年刚获得世界科幻最高奖项“雨果奖”的大热季,不过在被称为“科幻电影元年”的2016年,刘慈欣依旧很忙。春节前我通过出版社联系到他,但直到昨天才敲定采访时间。约的是晚上10点通电话,因为他白天还要忙其他的事,比如作品改编成电影的编剧和深度参与工作。他说自己一般不接受记者到家里采访,因为对家人的生活是一种干扰。电话中,在山西阳泉家中的他声音有些嘶哑,略带疲惫。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他始终思路敏捷,逻辑严谨,回答干脆,不拖泥带水。
1 在入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刘慈欣少年科幻科学小说系列”丛书的中短篇小说《诗云》中,你探讨了技术与艺术的极限问题与二者的关系。你认为科学、科幻、文学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从传统的科幻小说来看,科幻是把科学与文学结合起来的媒介。但随着科幻小说的发展,形式变得多种多样,产生了很多其他不同的流派,有一些还保留着传统科幻小说融合科学与文学的特点,有的离科学就比较远了。现在科幻文学,尤其是西方科幻文学的发展趋势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品种存在,而不再把科幻绑定到科学上去。
(问:你认为“技术是反诗意”的吗?你如何看待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如何评价“科学万能论”?)
我不认为技术反诗意,科学技术也有它自己的美感和诗意,比如对称、自洽、和谐、完美的逻辑,只不过技术的美学与文学艺术的美学有一定差别。科幻没有赋予科学美感,而是把科学之美通过文学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科技与人文也不是一组对立的关系,科技的发展能促进人文的发展与进步。事实上,我们当今世界人文如此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如果没有科技革命就没有今天的世界,人类可能还停留在中世纪。“科学万能论”这种说法本身是不严格的。诚然科学有它做不到的某些地方,但是人类社会未来的主要希望还是寄托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因为除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之外,人类很难从别的方面找到面对未来的希望。
2 你写作的灵感一般来源于什么?
答:阅读,思考。比如《三体》的灵感就是看到一篇介绍物理学中的三体问题的这么一篇文章。
3 你在创作中是如何突破前人想象力框架的?
答:其实不要说突破前人的想象力框架,就是突破自己的想象力框架也很难。《三体》出版已经五六年了,到现在我没写出一个字来。以创意为核心的科幻越来越困难,并不是因为作家的想象力达到了顶峰,而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奇迹已经不再陌生,科技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失去神奇感了。所以传统的科幻小说要想再让读者感到震撼,感到新奇,就比较困难了。不但我没办法克服这个创作瓶颈,我估计整个科幻文学界都没有人有办法克服。这也是目前整个科幻文学呈现一种衰落态势的重要原因。最近这些年来,我几乎没读到过让自己特别激动的科幻作品。
责任编辑:yali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