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世界》第一季完结时 聊聊“人造人”的发端新华网 2016-12-14 |
谜之身份,死了再复活,复活继续死……
谈到“人造人”,不仅有这部炙手可热的《西部世界》,我们还会想起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想起《黑客帝国》,想起菲利普·迪克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想起特德·姜的《软件体的生命周期》,当然,还有这本怎么都绕不过去的《弗兰肯斯坦》。
很少有文学形象能像弗兰肯斯坦这样经久不衰,不断被改编再改编,并在两百年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仍能被读者赋予新的涵义。
这本公认的“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起源于拜伦勋爵的一个倡议:“我们每个人都来写个鬼怪故事吧!”1816年夏天,拜伦与雪莱夫妇在瑞士日内瓦湖畔度假。为打发阴雨绵绵的烦闷时光,拜伦勋爵这样提议。最终,两位大诗人的故事不了了之,而玛丽·雪莱的构想却丰富成书,创作完成时她年仅十九岁。
玛丽·雪莱
玛丽·雪莱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威廉·戈德温是位记者、小说家,也是早年鼓吹功利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哲学家,母亲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是一位为女性权利辩护的女权主义先驱,强调教育带来两性间的平等,丈夫珀西·雪莱既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更是一位致力于化学领域的科学狂热爱好者。
不同版本的《弗兰肯斯坦》
弗兰肯斯坦在小说中并不是怪物的名字,而是其制造者的姓氏。这位疯狂痴迷于科学实验的学生力图用人工创造出生命,在实验室里制造了一个模样奇丑无比的怪物。怪物因无法融入人类族群而生愤懑,誓死报复其缔造者。
科学 VS 伦理
弗兰肯斯坦跨越了人和上帝的界限,似乎成了生命的给予者,但事实上,他所能给予的只有“虽生犹死”。——哈罗德·布鲁姆
玛丽·雪莱写作本书时正值科学与技术蓬勃发展的年代。那时,整个西方社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英、法、美等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空前发达,天文、地理、物理、生物等学科也有了很大发现。早期的蒸汽火车已扑哧扑哧地行驶在铁轨上,兰开夏郡的棉纺厂使用纺花机已多年,伽伐尼的追随者关于电流的实验已经成功,电气化世界的前景已露出了端倪。经过科学理性洗礼的广大民众普遍崇尚科学,对科技改变世界这一理想深信不疑。
《弗兰肯斯坦》电影海报
小说主人公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就是如此,他野心勃勃,充满探索精神与求知欲,意图掌握造物主的神奇秘密:将生命赋予没有生命的物体。在追求这一无限膨胀的目标的过程中,他酿成悲剧,制造了一个自己也无法控制的怪物,不幸蔓延开去,“潘多拉盒子”再也无法关上。
义务 VS 责任
弗兰肯斯坦临终时反思道:“我在疯狂中制造了一个有理性的动物,因此有义务保证他幸福与愉快——只要我力所能及,那是我的责任。可我还有个更高的责任:对人类负责。”为了对人类负责,弗兰肯斯坦试图结束怪物的生命。但是对他亲手制作的怪物来说,他却是个毫无责任感的制造者。
弗兰肯斯坦在怪物诞生之时便抛弃了他,让他自生自灭;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他又试图扭转怪物已经定型的个性,不成功便意图毁灭之。对怪物来说,在这整个过程中,弗兰肯斯坦没有尽到一丁点作为制者“教”和“养”的责任。怪物在无依无靠的环境中成长,在困苦与孤寂中挣扎,最终把怨念转变成了复仇的动力,说出了句:“我原应是你的亚当,如今,倒成了你的堕落天使了。”这种制造者对被制造者的失责,不仅是人对“人造人”的失责,在更广泛意义上,甚至可以理解为一般父母对自己子女的失责。
美 VS 丑
我看见那生灵睁开了呆钝的黄色眼睛,吃力地呼吸起来,有了生命的手脚也开始动弹,像是抽搐。他那黄色的皮肤几乎覆盖不住下面的肌肉和血管。他有一头飘动的有光泽的黑发、一口贝壳般的白牙,但这华丽只把他那湿漉漉的眼睛衬托得更加可怕了。那眼睛和那浅褐色的眼眶、收缩的皮肤和直线条的黑嘴唇差不多是同一个颜色。——《弗兰肯斯坦》,第52页
Boris Karloff,曾在1931年的《科学怪人》、1935年的《弗兰肯斯坦的新娘》和1939年的《科学怪人之子》中三次出演弗兰肯斯坦的怪物
怪物的丑陋使其在诞生之初就遭到了抛弃。面对人类时,他从来没有任何说话或辩解的机会,只要怪模样一出现,不是被驱逐便是遭殴打,即使拯救别人于危难之中也无济于事。试想一下,如果怪物有着天使般的美貌,他的遭遇会不会有所不同?
答案几乎是肯定的。
人的主观偏见易赋予美丽以种种便利,特德·姜在《赏心悦目:审美干扰镜风波记实》中探讨了参不透的美丑歧视,甚至要借助审美干扰镜来根除这个根深蒂固的主观偏见。
责任编辑:lijia
上一篇:微光计划——科幻作家带你游大锅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