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科普中国 2016-04-16 |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位于石景山区模式口的第四纪冰川基岩冰溜面遗迹旁,面临永定河,背靠翠微山,是我国乃至亚洲唯一一座建立在第四纪冰川遗迹上,以冰川知识、地质岩石、古生物、地球环保等科普教育为内容的展览馆。
于1992年7月正式开放。冰川馆不但向广大观众传播介绍地球、地质方面的科普知识,而目弘扬了李四光等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为地质界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实地考察,学术交流的活动场所。
基本概况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位于石景山区模式口,坐落在北京西郊翠微山南麓与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
八大处公园山脉相连,与法海寺、龙泉寺、承恩寺、田义墓等人文景观互为毗邻,永定河引水渠从门前经过。距北京城区20千米。[1]
馆内展览介绍了第四纪冰川的基本知识、李四光先生第四纪冰川学说的创立与发展、冰川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以及汪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和我国第四纪冰川分布及考察情况等。展品绝大部分为冰川遗迹的照片资料及部分碛石标本。在面向社会的科普领域内该馆亦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气候及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人类如何在未来冰期中发展文明”、“冰川现象在今天为人类储存提供能源功能及列人类文明潜在的巨大威胁”等专题陈列可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第四纪冰川学。[1]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地质背景
第四纪冰川基岩冰溜面遗迹产生于第四纪气候大幅度波动的寒冷期,那时由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
于降雪量骤增,且远大于雪的溶化量,于是在山上海拔高度条件适合区域积雪成冰,当其厚度和重量为山体无法承受时,冰体便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随山势向下运动,即形成冰川。基岩冰溜面即是冰川经过时被刻磨、铲刮出痕迹的山岩。
第四纪冰川是地球史上一次大冰川期。冰川的发生是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下形成,冰川从源头处得到大量的冰补给,而这些冰融化得很慢,冰川本身就发育得又宽又深,往下流到高温处,冰补给少了,冰川也愈来愈小,直到冰的融化量和上游的补给量互相抵消。一般冰川为舌状,冰川面往往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有深的裂口,即冰隙。冰川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第四纪时欧洲阿尔卑斯山山岳冰川至少有5次扩张。据李四光研究,相应地出现了鄱阳、大姑、庐山与大理4个亚冰期。现代冰川覆盖总面积约为163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我国的现代冰川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的一些高峰区,总面积约57069平方公里。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
冰川期glacialage,iceage,glacialperiod这是指地球气候酷寒,高纬度地方的广阔区域为大陆冰川(continentalglacier)所覆盖的时期。最近的冰川期在更新世,据在欧洲和北美研究的结果,认为共有六次冰川期,五次间冰川期。在日本根据分析冰斗地形(围谷地形,kar)地形发现有两次冰川期。最显著的冰川期是在石炭纪-二迭纪,冰川的遗迹残留于冈瓦纳大陆。除上述两大冰川期外,在欧洲和美洲还发现有前寒武纪、中生代和第三纪的冰川遗迹,但都不太显著。
地球自诞生后,气候也一直在变迁中。地质年代中地球的气候是温暖和寒冷交替著出现。在数十万年以上的极长周期气候中,有大冰川气候周期和冰川时代气候周期。[3]
在震旦纪(大约六亿年前)以前地球上的气候,并不清楚。从六亿年前前古生代震旦纪起一直到一万年前新生代的第四纪止,地球上的气候共经历了三次大冰川气候。第一次是震旦纪大冰川期,距今约六亿年;第二次是古生代后期的石炭—二叠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3亿年;第三次是新生代第四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00万年。这三大冰川期气候的时间周期尺度大约是千万年至亿年左右。[3]
在第四纪大冰川期气候中,已经确知其间气候仍是寒冷与温暖交替出现。这段时间世界各地的冰川进退次数并不一致,不过大多数的学者都同意:第四纪北半球大部有四次冰期、三个间冰期和一个冰后期;在北欧则有五次冰期、四次间冰期和一个冰后期。
责任编辑:优优
上一篇:蓝天城儿童职业体验馆
下一篇: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