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应对地震做了哪些科学工作?蝌蚪五线谱 2016-05-17 |
2016年4月14日,日本熊本县熊本地方发生矩震级6.2级的逆断层型地震,震源深度约11千米。两天后,日本熊本县熊本地方再次发生矩震级7.0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2千米。同日,厄瓜多尔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655人死亡,数千民众受伤,两万多人失去家园。
日本熊本地震
同年4月19日,北京房山区发生2.7级地震,四川宜宾发生2.8级地震;4月25日,西藏那曲地区的双湖县发生3.6级地震,震源深度约8千米;4月27 日,厄瓜多尔的卡拉克斯港附近地区发生里氏5.3级地震,震源深度约55千米,此次地震使当地25万人面临饥饿的威胁。
其实,早在2016年3月,地球就已经开启了震动模式,甚至在8天内发生了4次7级以上的地震。面对如此高频率的地震,大家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地震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有充分了解地震,才能有效减轻它对人类生活造成的伤害。那么,面对地震,人类又该如何应对呢?这些地震带的分布是否有一定的规律?现有技术可以帮助我们避开地震吗?
内容提到“科学应对地震”的电影《加州大地震》
地震救援机器人
地震后的72小时内是救援的黄金时间,如何更加高效地利用这段时间,直接决定了救援队能否救出更多的伤员。因此,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不断探寻地震后的救援捷径。
19世纪初,一只圣伯纳犬将一个冻僵的小男孩救出雪山并背回了修道院,在其短短14年的生命中一共救援了41个人,这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搜救犬——巴里。后来,人们将它的遗体制作成标本,存放在瑞士圣伯纳犬博物馆内,供人们参观和瞻仰。
时至今日,聪明的人类早已不再满足于仅仅依靠搜救犬来营救震后的伤员,各国科学家发明了各式各样的机器人,纷纷为地震救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作为地震频发的国家之一,日本已有多种救援机器人被投入使用。千叶工业大学发明了一种用于探测人类呼吸状况和体温指标的机器人,它的外形酷似滑板车,由踏板、履带、四组轮子、六个电动发动机等组成,除了内部装有二氧化碳传感器和红外线传感器外,还有一个机械手臂可以帮忙搬开石块,将食物递给废墟中的伤员;大阪大学的著名救灾机器人研究专家田所悟志研发了一款用于搜寻被困人员的蛇形机器人,它可以钻进高低不平的地震废墟深处,利用顶端的针孔摄像头,配合内部安装的传感器将画面传输给救援队,帮助他们了解废墟深处的情况,别小瞧这条只有8米长、2.5厘米宽的“尼龙绳”,它在一次次的坍塌事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由横滨警视厅研发的履带式机器人、东京消防厅研发的RoboCue救援机器人,都能将伤员运送到安全地带。
责任编辑:果仁
上一篇:刘慈欣:崔永元适合去外星当间谍
下一篇:人的血型是一成不变的吗?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