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png

“雪龙”航行笔记:探底“雪龙” 别有洞天

新华网 2016-11-07

  记者荣启涵 “雪龙”号报道

  风浪里,床铺变“摇篮”

  现在,经过三天两夜的航行,“雪龙”号科考船已经驶过台湾岛,一路继续向南。

  4日一早拉开窗帘,海水变得波光粼粼,天气终于一扫阴霾变得晴朗起来。3日17:00左右,航行至台湾东部海域时,“雪龙”进入到冷高压底部三米浪区,风浪逐渐变大,最大浪高达3.5米,船身开始左右摇摆起来,最大摆幅超过10度。

  不在现场可能很难想象这是什么样的状态?

  现场是这样的:一浪过去,桌上的物品悉数倾倒滑向一侧,杯里的水也撒了出来。万向轮的箱子在屋里“四处乱窜”,最终只能找个角落放平搁置才算“安稳”下来。

  第一次出海的新手普遍发出连连惊呼,但“老南极”已经见怪不怪,都说:这浪算什么,西风带才是“真刺激”。

  ——再过十几天,离开补给的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就要路过去南极必经的“魔鬼西风带”,至于那是种怎样的感觉,等到达时再细细体验。

  过去的这一夜,睡在宽一米左右的床铺上,如同回到“摇篮”时期——身体随着船身晃动左右摇摆,苦了晕船的伙伴几乎彻夜未眠,也有队友因这种摇摆而睡得格外香甜。夜晚躺在床上,脑海中竟然回旋着“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

  根据以往的经验,最初体验到晕船感受时,绝不能一直躺在床上,尽量坚持下来多在船舱和甲板上走动,克服眩晕逐步适应这种晃动。这样到了西风带就不至于太难受。船舱过道和甲板上四处可见扶手、抓手,船体遇浪倾斜时就扶着它们前行,只想说:可以,这很锻炼!

  刚上船的两天,除了适应船体晃动的日常生活,可真是一点也没闲着。

  按规则,24小时之内要进行“紧急情况撤离演练”,随着七短一长“......._”的笛声在船舱内响起,住舱里的队员们火速拿着自己的救生衣跑向指定集合甲板。

  “不要在屋里穿救生衣,遇到紧急情况可能会因为救生衣阻碍你们逃出房门。”雪龙船答大副和三副在讲解中一再强调。

  

  甲板上,左右两侧救生艇前列队点名。“很好,一个都不少。”

  接下来的消防演习是船员们的必修项目。很明显,习惯了海上生活的水手们动作更利索。在船体后部的舱顶,穿戴防火服模拟油料着火、练习使用灭火器和水枪……也许这样的险情并不会遇到,但定期演习演练、设备检查保养一项也不能漏。

  

  

  除了参加“雪龙”上组织的各种活动,这两天我也抽空把“雪龙”号的地下两层、地上六层逛了一遍,发现这里面还真是别有洞天。

  先来看看视野最好的驾驶台:位于顶层的驾驶台绝对是“豪华海景间”——宽视域玻璃窗满足驾驶员全面观察航行中的海况和周边船况的需要。夜晚的驾驶台除了仪表区,其他地方不允许有灯光,以免干扰驾驶员和水手观察海面上的船灯。船头一侧的住舱晚上也要把窗帘拉的严严实实,避免漏出来的光线干扰驾驶台的判断。

  

  喜欢运动的人到了船上,一定会惊喜万分,这里有你梦寐以求的“全海景健身房”:占地虽小,但设备齐全,最关键的是看着大海、听着音乐健身,整个人都舒展了。

  

  船底舱还有篮球场、游泳池。虽然泳池里要到赤道地区才会蓄水,但光是墙上这“霸气”的腾龙装饰,就足以勾起大家一跃入池游上一圈的冲动。

  

  

  “雪龙”上的诊疗室可谓“小而精”。这次随队的高医生刚刚从第七次北极科考归来,南极再出发,他已对“雪龙”熟门熟路。被领进“三连间”的诊疗室,高医生向我一一介绍:最外间有远程医疗系统,平时可以测血压、心率等,有网络的时候还可以为患者提供远程问诊;中间这间是医生工作台和药品柜;最里侧配置了手术台、无影灯,可以支持实施小型手术。

  

  

  每天吃饭,总会路过一块“欢迎莅临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的牌子,再走几步就到小陈列室了。说是陈列室,其实是通往餐厅路上一块空地改建的。墙上有科考大事记,记述着不同时期科考人乘“向阳红10号”、“极地号”再到“雪龙号”前去了解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的发展历程。

  

  

  午饭后我在这里看展,不经意在角落里发现了:↓↓↓

  

  听说“雪龙邮局”会不定期开放,发售纪念封,还有多款专属邮戳可以选择。

  

责任编辑:刘帮勇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新华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