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磊:硬科技是什么?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6-09-12 |
小平头,红体恤,让人很难把37岁的米磊和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首席科技官联系起来。而眼前的米磊正是“硬科技”理念的提出者。
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后简称“西光所”)的展厅里,他去年年初为习近平总书记现场讲解,今年6月他又给李克强总理讲硬科技。
怎样理解已被广泛叫响的硬科技?米磊博士接受了记者采访。
硬科技是难以被山寨的高精尖科技
2001年,米磊本科毕业后进入西光所,主动要求到所里当年孵化的光通信公司做产业化工作。他希望自己能够在继续深造的同时,在科技产业中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
“现在看,那一年正是中国过去30年里出现的第三次创业大潮的开端。以风起云涌的互联网力量和中国加入WTO为标志,这一批创业者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中国从此走上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道路,他们的创业精神深深影响到我。”米磊说。
当时经济发展的关键集中在中低端制造业,主要依靠模仿和复制制造的能力,基本释放的是“体力生产力”,产能严重过剩。“而在近几年当中,中国社会更加关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创新模式。大量资金涌向这类企业。对于需要很长周期的高科技创新项目,企业投入严重不足——而在我看来,这样的科技创新才真正过硬,才可能振兴和推动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所以在5年前,我提出‘硬科技’这个新词,想借此呼吁社会不要只热衷于‘挣快钱’,把更多资金和精力投入到硬科技上来。”
米磊认为,与互联网经济构成的虚拟世界不同,“硬科技”属于由原子经济构成的物理世界,是以人工智能、基因技术、航空航天、脑科学、光子芯片、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是能对人类产生深远而广泛影响的革命性技术。这种原创技术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才能形成,具有极高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难以被山寨。
认识上的共鸣,加上简单、传神、好传播,“硬科技”的概念经米磊提出后,迅速被社会广泛接受和使用。前不久,由多家科研单位、科技孵化器、海外团队、创投机构共同打造的“硬科技创新联盟”在北京成立。
“硬科技”项目呱呱坠地,还要有“幼儿园”来养
由于介入科技企业较早,米磊对科研成果与产业转化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体会颇深,对2006年西光所所长赵卫上任后提出的“第一问”印象深刻:“科技成果转化说了这么多年,西光所成果转化的未来究竟在哪里?”西光所的项目资源有限,需要引进人才和项目。总不能让带着项目回来的归国人才的收入大幅降低吧?于是大家想到筹钱和建立基金,想连人带项目在体制外完成成果产业化的问题。
无论现实情况怎么艰难,西光所的第一个项目成功转产获得几千万元的收益。迈出这一步如此重要,所长赵卫决定用这一桶金的积累,为更多成果的转产建立基金。
由于有了转产成功的示范效应,大量社会资金纷纷涌来。但他们很快意识到,发展硬科技产业,只有资金还不行。米磊说:“就像一个孩子呱呱坠地,还要有幼儿园养。特别是对能力不强、长期被价格战所困的中小企业来说。”
在这样的需求下,大家又萌生建立一个平台的想法,希望打通资本、研发、技术、市场等环节,筑巢引凤,做专业化的投资孵化服务。
“这个服务政府有责,科研院所也责无旁贷。”——赵卫的这个胸怀和视野让米磊和同事们由衷佩服和认同。
大家说,硅谷的雨林生态这么好,要雨有雨,要阳光有阳光,还不是依托斯坦福大学做到的?而西光所要做的事,有点类似斯坦福大学之于硅谷。
思路确定,西光所立刻发起建立了以政、产、学、研、资等多方结合的陕西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同时,为了解决创业企业生存发展的问题,成立了专门为科技创客团队服务的中科创星众创空间。凡是创业者需要物理空间、项目申报、品牌推广、法律咨询、人力招聘、财务团队,在这里都可以得到一站式全方位服务。
对于企业孵化服务,米磊说:“柳传志常说,他们那一代人的创业环境是42摄氏度的,也就是说那代企业家要生命力特别强才能坚持到成功;而我们现在是要把创新生态做成37摄氏度的环境,让绝大多数的人才都能够顺利长成。”这样完成成果转化的硬科技产业,会逐渐形成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
硬科技像内家功夫,先难后易先苦后甜
有人喜欢用硬科技和“互联网+”进行比较。米磊说,“互联网+”像外家功夫,硬科技像内家功夫,“练外家功夫初期进步飞快,后期进步慢。而内家功夫不同,虽然初期进步缓慢,但如果基础打得好,后期进步神速”。“例如华为,长期坚持把收入的10%投入做研发,去年研发经费有400多亿元,今年在对手利润大幅下滑的时候,却取得40%以上的年增长率!”华为丰厚的利润回报,便是硬科技威力的最好证明。米磊总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硬科技即将爆发的惊人力量。
他认为,以人工智能和工业4.0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人类世界在未来30年将从信息化时代进入到智能化时代。这对于中国来说是非常大的机遇,如果能抓住这次科技革命的机遇,中国就能实现重返世界之巅,成为世界强国。
如今,对于科技创新和技术驱动的思路,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创投圈纷纷开始思考模式创新遇到的瓶颈与科技创新带来的巨大力量。“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将不断积累,必将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米磊坚信这一点,同时也很欣慰“‘硬科技’与‘中国制造2025’的路线图一致,与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精神一致,将为国家战略在民间的广泛传导认同中发挥作用”。(光明日报记者 夏欣 陈海波)
责任编辑:刘帮勇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