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701613_1474417339352_title0h.jpg

王晓东:科学创新发展需要更多“未来”人才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2016-09-21

  新华网北京9月21日电(阎冬)近日,首届未来科学大奖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并正式揭晓获奖名单。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煜明获“生命科学奖”,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获“物质科学奖”。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成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大奖的设立旨在推动中国基础科学的发展进步,实现科学创新发展需要更多具有前瞻眼光的“未来”人才。

  未来科学大奖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正努力构建一个新的科学奖项评价标准体系。王晓东表示,未来科学大奖的整个评审过程是公正、公平的。“我认为,能够集结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力量联手来做这件事情有利于推动中国基础科学事业发展,民间资本的引入也会为支持科学发展提供一条新的渠道,对政府资助体系进行有利补充以达到科学生态平衡。”

  在前一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轮值主席丁洪曾介绍道,大奖评选经过了8个月的评选过程,包括提名、初选、国际同行评审、再审、投票5道程序。王晓东也坦言,直到确定名单前的最后一刻,委员会还在根据各候选人情况进行激烈讨论。“对于科学界或其他任何领域,产生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辩都是一个好现象。每个个体的认知都是有限的,需要集思广益。科学委员会的每一名成员都需要根据奖项评定标准和要求,摆事实讲道理,公开进行讨论,这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正是带着对科学的专注和未来的追求,让王晓东等一批具有前瞻视野的科学家及投资人的努力与希望成为现实。王晓东表示,未来科学大奖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既以“未来”为大奖命名,就是希望该奖项能够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起到正面、积极的影响作用,也希望每个人可以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未来”。王晓东说,希望通过奖励对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激发更多年轻人关注科学、热爱科学,以科学的态度向未来世界发起冲击的动力。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