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王晓东.png

王晓东:一个“双料”院士的试验之旅

光明网 2016-06-12

  以研究细胞凋亡著名的中国、美国科学院“双料”院士王晓东,似乎一直习惯将自己置于媒体聚光灯可以照射到的区域之外。他让公众最为“熟知”的形象应该是有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之称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下简称“北生所”)创始人兼所长。

  这家后来被誉为中国最高效的研究所的特殊之处在于打破科研“铁饭碗”,采用全员聘用制,五年内不问成绩,充分给科研自由和空间。而他的这点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得归功于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饶毅在2011年的一篇博文《一个成功的研究所为何被边缘化》。

   

  王晓东在未来讲座现场

   尽管这篇文章当即引起了轩然大波,也无法改变王晓东不太愿意见媒体的事实,特别是财经类媒体。王晓东所在的科学家的圈子有一个玩笑的说法是作为科学家每 上一次报纸会丢掉一个朋友;而上一次电视会丢掉所有的朋友。依据是因为即使是科学家,面对媒体时说得话不可能永远足够严谨,这些不够严谨的话通过媒体传播 出去后,科学家同行们很容易给你打上“媚俗”的标签。

  “看你这么说就觉得你‘媚俗’,你‘媚俗’就被人看不起,如果你还经常‘媚俗’,大家肯定就知道这个人已经从(科研)第一线下来了。”而王晓东这次面对财经媒体的“破例”在一定程度上还要感谢饶毅。

  作为未来论坛科学家委员会委员,饶毅在2015年1月未来论坛创立大会上一手打造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王晓东和饶毅三位优秀华人生物学家首次同台主题讲演的盛况。

  而这一次,王晓东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他和饶毅正在为一个由民间多元化资本创立的科学奖项——未来科学大奖担任生物学家评委。

  “我感觉这个事情确实是在我们国家科学界的一件大事,如果做的好其实会很大的一个推动。”而评奖标准是在大中华区内发生的对未来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发现。

责任编辑:fangbw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光明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