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真次仁:地里“长”出的科技工作者科技日报 2017-09-04 |
今年7月,旦真次仁在观察组培苗的生长情况。
并非科班出身,却发现了灵芝新品种——西藏白肉灵芝。随后,将其成功驯化,在西藏大面积推广。旦真次仁,这位昔日米林县的辍学少年,如今华丽转身,成为林芝市科技局骨干。
“诺拉”,藏语是“财神”的意思。而“诺拉旦真”,是群众对旦真次仁的爱称。日前,科技日报记者跟随中国科协优秀科技人物采访团来到西藏,见到了这位在当地科技界响当当的人物。而他总是很谦虚地说:“我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就是地里‘长’出来的科技人员。”
邂逅白肉灵芝
说起发现白肉灵芝,那要从2010年旦真次仁被借调到林芝科技局开始。“自2006年从部队退伍后,我做了一些蔬菜、果树等技术推广工作,而接触到食用菌则是从科技局开始。”旦真次仁说。
2011年8月,旦真次仁同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工作人员一起下乡进行食用菌调查,他们跋山涉水走到波密扎西岗村。根据多年巡山调研各种区域和原始森林植被及地形地貌的经验,旦真次仁预感,这里会有他们想要的东西。
“在扎西岗村后山的林子里寻觅许久后,我忽然发现了一株半腐朽青冈树的根部长着七八朵非常健壮的灵芝,肉质厚、颜色深,一看就和别的灵芝不一样,这让我非常高兴。”旦真次仁说,因为大部分的灵芝通常在还没开盖前就被农牧民挖走了,能找到野生且完整的灵芝机会非常难得。同行的广微所的老师也非常兴奋,当天晚上他们就在旅店昏暗的灯光下分离了十多支灵芝的菌种。
“随着研究的深入,广微所的专家们发现,原来它是灵芝属大家庭中的一个新品种。而我作为第一个找到模式标本的科技人员,也有幸列入新种发表人名单中,这也是对我科研工作的肯定与认可。”说起这些,旦真次仁很激动。
繁育新品种
在白肉灵芝还没被确定为新品种前,旦真次仁便和广微所的专家们对它进行了菌种的纯化以及人工驯化实验。
旦真次仁介绍,白肉灵芝的灵芝多糖含量比普通灵芝高2—4倍,灵芝三萜含量达到普通品种120%以上,动物实验及细胞实验都表明其具有强烈的抑制肿瘤的作用。这种特点让白肉灵芝的批发价每斤一般可达400元,大约是内地普通灵芝价格的6—8倍,正常栽培的白肉灵芝每亩产值可达15—30万元。
然而,前进的道路总是曲折的,科技创新的征途也不例外。新品种繁育常出现的品种抗逆性差,易侵染等问题也发生在白肉灵芝的栽培上。第三年试种出芝时,陆续发现长出的是普通灵芝,普通灵芝不适宜在林芝出芝,也卖不上价。灵芝种植户担心风险不敢再种,一个富有前景的产业陷入困境。
“这个时候,吴清平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来到林芝,跟我们一起到菇棚寻找原因,综合种种现象及整个生产环节进行仔细分析,确定是由于菌种转接的环节出现疏漏,菌种的源头出错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旦真次仁说,为了解决问题,科研团队开发了白肉灵芝的特异性基因片段,在母种制作前后分别采用分子手段对菌株进行确定及抽查,在菌丝阶段就确保白肉灵芝菌种100%准确无误。
菌种稳定后,白肉灵芝在林芝地区再次进行大面积推广,目前年产量达25万袋。由于白肉灵芝栽培技术日渐稳定,产量能够达到200—300千克/亩,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达200多万元,带动了当地食用菌市场的发展,为当地藏民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
兼职做科普
“干一行,爱一行。”这对普通人来说只是句口号,但对旦真次仁来讲,却是他的真实写照。
牲畜养殖、蔬菜种植、果树病虫害管理……自打退伍后,这些工作旦真次仁都干过,而且都很出色。用他的话说:“我四岁时妈妈就瘫痪了,天天放牦牛,是一个跟着牦牛长大的娃娃。所以对现在的生活格外珍惜,总想着自己多做点儿,让农牧民的生活好点儿。”
就这样,他成了技术能手。每年他都花大量时间下乡开展技术培训,每年平均培训蔬菜种植能手180余人次,果树嫁接技术人员380余人次,果树管理人员220余人次,天麻、灵芝、黑木耳种植人员6000余人次,牲畜养殖人员120余人次……
不仅如此,在老百姓挖虫草、采野生菌类的季节,他都会到田间进行科普宣传。让他们尽量少挖野生濒危的物种,建议他们人工培育并注重保护,比如菌丝体不能受到紫外线强晒,挖完要覆土等等。旦真次仁说,“我想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把野生资源保护起来。”(付丽丽)
责任编辑:李阳阳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