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生命里,每个细胞都充满航空动力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2017-12-18

  

  7月,李建榕在航发知识讲堂上讲解发动机原理。张文冬摄

  “彼时,三十多岁李建榕风华正茂,作为五大战区负责人中唯一的女将,她主攻发动机试飞战区。这一战区的问题极易集中爆发。李建榕曾回忆说,那期间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难题,每一项都有可能威胁到试飞员的生命。”

  6月28日,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院成立整半年。

  这一天,该研究院副院长李建榕,在度过无数个不眠夜后,终于松了口气。2016年12月28日,承载着航空发动机战略性和前沿性研究使命的中国航发研究院在京成立。李建榕肩上的担子格外重,她要带领一个年轻团队,勾勒出一幅清晰的科研发展蓝图。

  她做到了。这幅蓝图为我国航空发动机基础研发指明了方向。

  航空发动机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科技水平、科技工业基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每一型航空发动机成功研制的背后,都蕴含着一代代航发人的艰辛付出。

  从航空发动机研究一线技术员到主管技术的副所长,再到中国航发研究院副院长、总研究师,李建榕投身航空发动机事业已整整30年。

  “航空就是我的生命,每个细胞充满的都是动力。”李建榕这样形容自己与航空动力的关系。

  “难题堆里爬出来”的女将

  “我们是从难题堆里爬出来的。”这是李建榕对发动机项目研制最深的感触。

  从“太行”研制初期,李建榕就参与其中,见证了“太行”从一张图纸到实物、从静态到运转、从试飞到服役的全过程。

  航空发动机研制周期一般长达数十年,能从头至尾参与一个型号的研制,对李建榕来说,确实是一种“幸运”。

  但航空发动机研制本身却无“幸运”可言。没有一种“幸运”能承受涡轮出口相当于3倍12级风速的气流冲击,没有一种“幸运”能长时间忍受燃烧室2000多摄氏度的高温。

  2002年以后,“太行”发动机项目研制工作量陡增。为确保项目研制,动力所在研制一线设立了试验、试车、装配、攻关、试飞“五大战区”。

  彼时,三十多岁李建榕风华正茂,作为“五大战区”负责人中唯一的女将,她主攻发动机“试飞战区”。这一战区的问题极易集中爆发。“期间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难题,每一项都有可能威胁到试飞员的生命。”李建榕回忆说。

  凭借扎实的技术水平和决策能力,年轻的李建榕对一个又一个难题及时提出应急处理方案。通过采取准确研判问题、适时调整飞行科目等措施,保障了试飞任务高效完成。

  外场冬季严寒刺骨,炎夏酷热烤人,不但工作条件艰苦,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那些年,总能在试车台、试飞现场、技术研讨攻关会看到李建榕匆忙的身影。

  2005年冬,“太行”发动机顺利通过设计定型审查。

  立下“军令状”

  “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一套我国自主的航空发动机基础技术研究体系,探索一批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前沿技术,培养一批行业顶尖人才,逐步提升我国航空发动机的自主创新能力。”2016年12月28日,在中国航发研究院成立的这一天,李建榕被任命为副院长,并在成立大会上立下“军令状”。

  2011年起,李建榕担任起动力所高级专务、副所长以及中航空天研究院总工程师。除项目研制外,负责先进动力技术预研工作。从最初的测绘仿制到型号研制,再到基础技术研究与自主创新。

  立下“军令状”后,李建榕带领团队提前开展基础研究,对相关的需求论证、管理模式、管理办法等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她明白,越早一天绘出发展蓝图,就能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多抢出一天时间。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李建榕提出了一个层次递进、逐层级支撑的金字塔型发展模式,即构建“三大基础能力、五大核心支撑、十八个核心技术群和重点项目/任务”。同时,在协助顶层制定各项未来发展战略时,还突破传统思维,提出了多项创新方案。

  永远透着青春

  “一个52岁的人带着一群二、三十岁的人拼尽全力。” 回忆起研究院刚起步时的场景,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院院长助理、科技质量部部长孙彦贵感慨道。

  在这个平均年龄32岁的团队里,李建榕的热情与干劲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作为主管技术的副院长,全院6个中心的工作,都少不了李建榕的决策与定夺。然而,虽然工作繁忙,李建榕对培养青年技术骨干却不遗余力,并力主实现扁平化管理,让自己能腾出更多时间带领年轻人成长。

  “在李建榕倡导下,每个新入职人员都带着项目和课题,到发动机研制一线单位借调锻炼一年,培养实践能力。”孙彦贵说。

  不仅如此,李建榕还积极邀请行业专家来院进行讲课交流,每月开展“学术讲座”,提升大家对发动机研发技术及趋势的认识。

  谈到对李建榕的印象,研究院基础中心的王慧汝说:“每次遇到问题,建榕总会鼓励我们多思考、用集体智慧解决问题;当我们信马由缰地提出各种观点时,她总能系统考量、梳理重点,第一时间得出最优方案。”

  工作之外,李建榕爱看话剧和电影,喜欢给自己“换换脑子”,而且还常给周围的年轻人推荐。

  “现在的电影总能给人启发。比如看《盗墓笔记》,他们进入墓穴时会先用无人机群进行综合成像,我觉得这对咱们研究小型无人机应用很有启发。”三句话不离本行,李建榕对航空的热情已融入每一个细胞里。

  如今,李建榕正在为建设我国航空发动机基础研究体系而奔忙,以其航空发动机专家的客观理性及女性的细腻严谨,奋斗在科研生产最前线。

  人物档案

  李建榕,生于1965年4月,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总研究师。曾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总体性能研究,目前主要致力于航空发动机基础技术研究的体系构建和自主研发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记者手记

  与我交流的两小时,是李建榕十分奢侈的午间“休闲”。

  四海为家,她不曾停下奋斗的脚步。过去30年,从最初的测绘仿制到型号研制再到基础技术研究与自主创新,她的人生和航空发动机事业早已密不可分。

  作为一名母亲、一位妻子,她的牺牲和付出不难想象,但在采访中却丝毫未提,她一直笑着讲述自己与航空发动机的故事。

  “兴趣就是事业,没啥比这更开心。”正因如此,即便布满荆棘,她始终笑意盈盈。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