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超级杂交稻再刷世界纪录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2017-12-18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享誉全球的“杂交水稻之父”。先后荣获国家发明特等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世界粮食奖”等20多项国际国内大奖,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他所培育的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增产20%以上,每年因种植杂交水稻而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7000万人口,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难的问题。

  如今,杂交水稻已经推广到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为解决中国人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金秋,他又在“稻花香里说丰年”,接连给国人带来好消息。

  2017年10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湘两优900(超优千号)”,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河北硅谷农科院超级杂交水稻百亩示范田,通过了该省科技厅组织的测产验收。经过实打实收,平均亩产量达到1149.02公斤,即每公顷为17.23吨,再创单季亩产新高,提前实现了袁隆平院士提出的每公顷17吨的第六期高产攻关目标。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最高纪录。

  超级杂交稻品种"湘两优900(超优千号)"种植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的水稻示范基地,该示范基地是全国第六期超级杂交稻"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工程示范点之一。该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27.8毫米,有6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汛期,全年无霜期200天以上,年日照2557小时,非常适合种植水稻。

  此次测产专家组,由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联盟、邯郸市农牧局土壤肥料站等单位的7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该基地种植面积达102亩的“湘两优900”百亩高产攻关片进行了现场测产。专家组在现场考察基础上,随机抽取了3块地进行人工收割、机器脱粒、实打实收,总收面积3.126亩,三块地亩产分别为1181.00公斤、1129.68公斤和1136.38公斤,平均亩产1149.02公斤。

  世界纪录的背后,体现着整个团队在水稻栽种过程中,对技术与细节孜孜不倦的追求。2014年,河北硅谷农科院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始种植袁隆平院士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水稻。种植过程中,每个步骤都要做到精细。

  首先是选种,挑选颗粒饱满的种子,初步筛选完毕后,再进行精选,将种子沉浸在盐水盆中,浮起来的不要。

  育秧时,需在苗床上搭薄膜拱棚,既保温,又防止水分蒸发。种植过程中,团队也在不断探索:示范田被分割成一个个地块,各地块种植方式、稻子的密度不同。期间邯郸气候两次变动,让团队很担心:5月持续阴雨天气,易造成水稻前期生长缓慢;8月持续高温,会对水稻结实率造成一定影响。工作人员分别通过排水、引水等方式,及时克服不利因素。不然,这片试验田产量无法突破世界纪录。

  根据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宋春芳介绍,"湘两优900"整个生育期表现良好,超级杂交水稻产量连续两年创纪录,其主要意义是完成品种和技术的储备,向农民普及,实现增产。 对于有人担心水稻产量提升影响品质和口感,宋春芳提到,并非产量越高品质和口感就越差。实际上,品质的好坏一方面与品种本身的特性,另一方面与土地和气候都有关系。

  杂交水稻项目1995年开始立项,从2000年到2016年,共实现了亩产700、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1067公斤的超级稻攻关目标;到如今1100多公斤的记录,项目参与者们20多年从未停止对高产量、高品质水稻的追求。袁隆平此前就指出,科技发展是永无止境的。追求“农作物高产、高产、更高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水稻仍有很大的增产潜力。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