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泉院士:专注固态金属锂电池研发四十年(下)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2017-12-18 |
从1980年开始,固态离子学作为重点研究课题,成为中科院六五、七五、八五重点资助项目。1986年 ,固态锂电池作为单独的专题被列入国家首个863计划,由陈立泉担任总负责人的课题组不仅开启了我国固态锂电池研究的先河,而且为我国锂电池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
从1997年开始,陈立泉开始探索锂电池的产业化发展之路。这年9月,陈立泉带领团队建成中国第一条锂电池中试生产线。由于没有经验可借鉴,在这条生产线上,陈立泉当了一年多的“工人”,什么脏活、累活他都干。而这段经历让陈立泉院士了解了锂离子电池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也让他的电池研究更符合产业发展的需要。他说,在公司里待一段时间后,就会对这个产业化有一定的了解,这对个人的研究实也是有好处的,就可以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怎样去满足企业的需求。
如何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推动我国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是陈立泉院士一直在关注的问题。2000年,我国启动“十五”“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而锂离子电池几乎被排除在这一项目之外,陈立泉为此十分忧虑。2001年,他专门到上海拜访了时任“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的负责人万钢教授,随后,万钢教授采纳了陈立泉的意见,将车用锂离子电池项目纳入到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课题之内,这为锂电池在我国电动车领域的应用推广争取到宝贵的时间和机会。
如今,锂离子电池已经成为我国电动汽车最重要的动力来源,推动更安全、更高性能的全固态锂电池早日进入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已经成为陈立泉院士的努力方向。他说:“我希望国家能够尽早出台一个固态电池的标准,希望我们5年之内实现产业化。”
陈立泉院士的科研人生也是我国锂电池行业发展变化的真实写照。40多年来,陈立泉院士先后发表论文25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15项,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国际电池材料协会终生成就奖等。他不仅开拓了我国固体离子学研究的新领域,而且为锂电池产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科研人才。
回顾这些科研经历,陈立泉说,做工作一定要目标准,既要钻进去,也要对外面的世界有所了解,抓住机会、调整目标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第二是坚持,第三是要克服,第四是要有团队精神。“脑袋要尖,屁股要方,就是要钻得进去还要做得下来。”
如今,陈立泉院士依然活跃在科研第一线,指导学生探索全固态锂电池、锂空气电池室温钠离子电池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前沿研究,希望能够推动我国电池技术不断创新突破,为我国下一代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科普云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