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人怀院士的科学人生(下)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2017-12-18

  

  1978年,刘人怀获邀参加中国仪表界第一次年会。年仅38岁的他在大会上发表这项精密仪表弹性元件的研究成果,在业界引起了轰动。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力学学报》1978年第1期上。刘人怀院士的这项研究开创了金属球形壳体稳定性分析的新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工程领域。

  1991年11月,刘人怀院士调任暨南大学副校长,由此开启了他近二十年的高校管理之路,让百年名校暨南大学赢得了新的发展。

  刘人怀说,整个国家都需要科技,教育和科技最重要。只有做科技创新,国家最后才能强大。他说:“人生有两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就更加坚信:要科技兴国。所以我写出这八个字,就是‘百年追梦,科技兴国’。”

  刘人怀院士在担任暨南大学校长期间,率先实行与国际接轨的弹性学分制,对境内、外学生制订了不同的教学方案,教育质量、招生人数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暨南大学也在这一时期从二本跃升为211国家重点大学。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澳门一地,有超过2000名公务员、近八成传媒人、近七成公立医院医生毕业于暨南大学。刘人怀院士提出的“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影响至今。谈及此,刘人怀说,尽管现在七十几岁了,但是只要国家需要,我还要干。同时要在我的余生,希望能够把一些科研的成果能够转化。

  2009年5月13日,广东省科普志愿者协会成立,刘人怀院士作为首任理事长,开始带领广东省科普志愿者,普及科学技术,服务百姓生活。从2009年开始,刘人怀组织了一个多学科、复合型学术团队,研究垃圾分类处理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探索,刘人怀院士带领的团队成功筛选到了一种能降解餐厨垃圾的“噬污酵母”,可以将餐厨垃圾“变废为宝”。刘人怀院士推动的这项创新成果已经进入到产业化推广的新阶段,如何让更多更好的自主创新成果惠及国家发展和百姓生活,是刘人怀院士思考最多的问题。他说,做一些科研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民族的科技创新更快发展,使我们国家科技进步,使我们老百姓生活的更好,追求国强民富。

  如今,77岁的刘人怀院士仍然活跃在科研和社会工作的第一线,从基础研究、到教书育人、再到科学普及,五十多年的科学探索路把有限的人生投入到无限的科研追求中。乐在科研、创新不止,这就是刘人怀院士的科学人生。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