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人怀院士的科学人生(下)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2017-12-18 |
1978年,刘人怀获邀参加中国仪表界第一次年会。年仅38岁的他在大会上发表这项精密仪表弹性元件的研究成果,在业界引起了轰动。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力学学报》1978年第1期上。刘人怀院士的这项研究开创了金属球形壳体稳定性分析的新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工程领域。
1991年11月,刘人怀院士调任暨南大学副校长,由此开启了他近二十年的高校管理之路,让百年名校暨南大学赢得了新的发展。
刘人怀说,整个国家都需要科技,教育和科技最重要。只有做科技创新,国家最后才能强大。他说:“人生有两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就更加坚信:要科技兴国。所以我写出这八个字,就是‘百年追梦,科技兴国’。”
刘人怀院士在担任暨南大学校长期间,率先实行与国际接轨的弹性学分制,对境内、外学生制订了不同的教学方案,教育质量、招生人数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暨南大学也在这一时期从二本跃升为211国家重点大学。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澳门一地,有超过2000名公务员、近八成传媒人、近七成公立医院医生毕业于暨南大学。刘人怀院士提出的“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影响至今。谈及此,刘人怀说,尽管现在七十几岁了,但是只要国家需要,我还要干。同时要在我的余生,希望能够把一些科研的成果能够转化。
2009年5月13日,广东省科普志愿者协会成立,刘人怀院士作为首任理事长,开始带领广东省科普志愿者,普及科学技术,服务百姓生活。从2009年开始,刘人怀组织了一个多学科、复合型学术团队,研究垃圾分类处理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探索,刘人怀院士带领的团队成功筛选到了一种能降解餐厨垃圾的“噬污酵母”,可以将餐厨垃圾“变废为宝”。刘人怀院士推动的这项创新成果已经进入到产业化推广的新阶段,如何让更多更好的自主创新成果惠及国家发展和百姓生活,是刘人怀院士思考最多的问题。他说,做一些科研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民族的科技创新更快发展,使我们国家科技进步,使我们老百姓生活的更好,追求国强民富。
如今,77岁的刘人怀院士仍然活跃在科研和社会工作的第一线,从基础研究、到教书育人、再到科学普及,五十多年的科学探索路把有限的人生投入到无限的科研追求中。乐在科研、创新不止,这就是刘人怀院士的科学人生。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杜祥琬院士的大情怀 大能量
下一篇:吴征镒院士的植物人生(上)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