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元勋任新民的航天足迹

人民网-科技频道 2017-02-14 作者:赵竹青

  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逝世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官网发布讣告

  2月12日,“两弹一星”元勋、我国著名导弹和火箭技术专家任新民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至此,“中国航天四老”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任新民,都走了。

  任新民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等6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被亲切地誉为航天的“总总师”。

  有人说,任老总的一生波澜壮阔,因为参与了众多航天工程的论证、实施。但他自己却说:“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

  任新民(1915.12.5~2017.2.12),汉族,安徽省宁国市人。1945年赴美留学,1949年8月回国。1952年起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1956年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1965年任七机部一分院副院长兼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所长。1975年6月任七机部副部长。1982年起,历任航天工业部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工业部高级顾问、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顾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中共十一大、十二大代表。第三、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任新民的航天足迹

  1956年,归国不久的钱学森开始组建我国导弹的专门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组建专业人才团队时,钱学森邀请任新民一起创建中国的航天事业,任新民欣然应允。从此,任新民开启了自己的“航天人生”。

  1958年1月,我国开始了P-2导弹的仿制工作。终于在1960年下半年获得成功。

  上世纪60年代,在中近程导弹的自行设计工作中,任新民担任这一型号的副总设计师,主管发动机研制工作。

  “东风二号”于1964年6月29日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掌握了自行研制导弹的技术,迈开了独立研制导弹的步伐。

  之后,由任新民全面负责研制工作的“东风三号”研制成功,使中国仅仅用了10年的时间就拥有了完全独立的中程导弹。

  在1958年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地球卫星,该卫星最后被定名为“东方红一号”,而运载它的火箭为“长征一号”。任新民担任该型号的总负责人。经过5年多的艰苦奋斗,终于在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成功发射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而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任新民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研制试验的有功人员,被周总理称为“中国放卫星的人”。

  1975年,60岁的任新民被任命为第七工业部副部长,专门负责运载火箭、卫星的研制、发射工作。

  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南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任新民担任发射首区技术总指挥。

  上世纪80年代,在1986年到1990年5年的时间里,任新民相继领导研制和发射成功了5颗通信卫星,为我国的电视、广播、电教、通信、数据库提供了有效的服务,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86年前后,年逾古稀的任新民,又被任命为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工程、改进的返回式遥感卫星工程、新型返回式遥感卫星工程、发射外国卫星工程等5个工程的总设计师。

  1988年9月,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发射第一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获得圆满成功,当天就收到卫星云图照片。

  1986年他被任命为对外商务发射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1990年初春,他坐镇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主持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准确送入预定地球同步轨道,圆满完成了发射合同,实现了我国用国产运载火箭进行国际商业发射零的突破。

  1992年,中国的载人飞船工程正式批准立项,自此工程在全国各地有关单位全面开展起来。这一年任新民已经是77岁的老人,但他仍然坚持参加研制中各重大技术难题研讨会、各类评审会。后来的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发射他都要亲临现场。

  1999年,在两弹一星元勋颁奖大会上,任新民获得了功勋奖章。

  2003年10月15日,迈入88岁高龄的任新民,再一次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目送着神舟五号飞船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载上太空遨游。

  2014年11月,年近百岁的任新民因病住进医院。住院期间,任新民还时刻关心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情况。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雷凡培去医院看望他,并向他汇报新一代运载火箭在研制过程中取得的最新进展时,任新民听了非常高兴,他说:“真希望‘长五’早点飞上天啊。”

  2015年,任新民在北京度过百岁寿辰,精神矍铄。

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后,任新民题字祝贺。

  2017年2月12日15时任新民辞世。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人民网-科技频道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