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1.jpg

中国地层古生物学家卢衍豪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 2017-04-17

  

  卢衍豪为中国地层古生物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世界知名的地层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1950年,他重新划分东北南部的寒武纪地层,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此后对山东等地寒武系进行深入研究,建立10个阶和32个化石带,得到国际公认,已作为亚洲、大洋洲、南极洲的标准分层和对比的依据。

  1913年4月6日,卢衍豪诞生在福建省永定县坎市镇一户颇有名气的书香之家。1933年,卢衍豪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被北京大学地质系、浙江大学化学系、上海同济大学化学系三所大学录取。卢衍豪从小喜欢地理,加上北京大学地质系云集大师级人才,因此,卢衍豪在三个名牌大学中,最后选择了北京大学。通过勤奋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上学期间,卢衍豪基本上掌握了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一些实践经验,为以后地层古生物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卢衍豪在建立中国寒武纪、奥陶纪地层系统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卢衍豪对云南昆明附近早寒武世地层做了确切的划分,后来这个划分方案一直被沿用。卢衍豪首次对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寒武纪、奥陶纪地层进行研究,他根据所获得的大量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总结,对我国寒武系、奥陶系各区域特征、划分对比、上界和下界、沉积物和生物群分布与古地理环境,以及矿产等方面做了全面论述,奠定了我国寒武纪、奥陶纪地层建阶、分带基础。后来,他又发表多篇论文,进一步充实、完善寒武纪地层建阶、分带系统,确立我国寒武系为10阶32个化石带,并作为亚洲、大洋洲、南极洲的标准分层和对比依据,在世界上广泛应用。1954年以后,他与穆恩之等多次研究浙江西部的下古生界,对寒武系做了精确划分和化石分带,建立了我国东南类型寒武纪地层系统,为解决我国各区域之间及洲际寒武系对比做出重要贡献。

  

  卢衍豪在三叶虫研究方面颇有造诣。中国三叶虫动物群丰富多彩,分布很广。卢衍豪自1939年开始,描述了大量的三叶虫属、种,积累了极丰富的基础资料。他在重要著作《华中及西南奥陶纪三叶虫动物群》一书对我国华中及西南奥陶纪三叶虫做了系统分类描述,深入讨论了沉积相与生物相变化的关系,提出了中国南部奥陶纪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案。该书被国际同行评价为“论证缜密,见解独特,文笔清新”,“给全世界古生物学家和科学家增加了大量的知识”。

  卢衍豪在推动中国寒武—奥陶系界线研究方面成就卓著,为1985年我国吉林浑江大阳岔寒武—奥陶系界线剖面被国际寒武—奥陶系界线工作组选为国际寒武—奥陶系界线两个候选层型之一创造了条件。卢衍豪提出的“生物—环境控制论”,总结了全球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层与生物群的分布规律,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和赞赏。卢衍豪开创了我国微体古生物学研究,是我国轮藻化石研究的奠基人。

  卢衍豪一声博闻精研,襟怀坦荡。他对中青年同事和学生言传身教,精诚合作。他认为,做学问要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他常说,我国地质条件“得地独厚”,要立足于本国的自然条件,不断创新,才能踏踏实实地走向世界前列。

  

  本作品为“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 科技名家风采录 [责任编辑: 宋金玉]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