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该上去收任务了:“雪龙”号上“捕星人”新华社 2017-10-09 |
“我又该上去收任务了。”这是来自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的敖雪在第八次北极科考中最常说的一句话。这虽然是她第一次参与极地科考,却担当了“捕星人”的重要职责,那就是捕捉卫星信号和接收数据,为“雪龙”号航行提供科考保障。
“雪龙”号极地科考船搭载了船载卫星遥感接收处理系统,这套系统由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于2015年建设并投入使用,可实时接收多颗卫星遥感数据,为“雪龙”号的航行安全提供气象和海洋环境服务保障。
在高纬度地区,卫星密集度高,常常在用餐时间有卫星过境。而受高纬度磁极的影响,接收系统使用的罗航向角度与“雪龙”号的真实航向角度会有偏差,需要人工干预才能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因此,为了保证能第一时间获取有效数据,敖雪总是等到接收任务结束后再去吃饭。
她每天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坐在“雪龙”号六层的气象室操作台,一边实时刷新真实航向角,对照系统罗经航向角计算出角度偏差,一边迅速摇着天线方位轴及俯仰轴手轮,补偿角度偏差值,确保最快捕获到卫星信号,接收到下发的卫星遥感数据。她说:“接收的原始数据要经过数据预处理、影像重投影以及地图制图等过程,最终形成航线区域专题图,提供给考察队。”
敖雪说,穿越北极中央航道,冰情是考察队最为关注的事情。在这方面,来自卫星的云图可用于分析海冰和天气情况,是冰区导航最为倚重的第一手资料。另一种来自卫星的数据可用于分析海面风场,帮助判断随着风和洋流不断变化的海冰流向。综合两种数据能更好地为“雪龙”号航行提供可靠保障。
在密集浮冰区航行时,“雪龙”号需不断破冰及转向,船体的震动对系统稳定性是巨大考验,敖雪要每天多次往返于控制室、天线与设备机房之间进行检查与维护。
“在船体晃动剧烈的那几天,天线中心体内的变频器接线松掉了,而当时的每一轨数据对于因通信不畅而无法获得其他预报信息的考察队都是极为重要的,发挥船载系统重要作用的时刻到了。”敖雪说。
她顶着寒风,穿过湿滑的甲板,克服恐高的心理障碍,到10米高的天线中心体内,对设备进行故障排查。“我要查看每一台设备状态显示是否正常,有无告警,参数设置是否正确,设备间的连接是否断开,设备的接口是否松动等细节。”经过半个小时的努力,系统终于恢复正常,保证了数据完整接收。
据敖雪介绍,现在的卫星数据系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易受天气影响,且影像分辨率较低,因此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提出对船载系统进行改造升级。相关措施包括新增集中测试系统、拟选用闭环光纤超级航姿系统、在天线罩和机房配备多个红外监视设备等。在这些升级工作完成后,“雪龙”号上的“捕星”工作会更好开展。
作者: 郁琼源
本文由科普中国专家四川传媒学院教授郑高鹏进行科学性把关
责任编辑:李阳阳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