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志:大梦飞天 矢志不渝科技日报 2017-12-06 |
王永志和杨利伟
立志为国家设计飞机
王永志,1932年11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八面城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们家主要靠租种财主家的土地和外出打工为生,全家十几口人挤在三间破旧不堪的土坯房里。他从小就想:怎样才能改变贫穷的命运?当时他得到的结论是:求学,这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王永志的求学愿望却遭到父亲反对:“咱家这么穷,你就学两年还不是回来干活,瞎耽误功夫。”王永志的大哥支持他:“咱兄弟六个,不能都一辈子在家穷干活。”
1939年正月十五翌日清晨,趁父亲仍在熟睡中,大哥偷偷带着不满6岁的王永志到离家8里外的小学报了名。回家后,父亲火冒三丈,哥俩连唬带蒙,声称官学不能轻易退学,最后父亲终于妥协:“好吧,念到哪儿算哪儿吧。”
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王永志格外珍惜。学校离家8里路,没钱住校,每天走读,回家还要帮忙干农活,他毫无半句怨言。第一学年结束,王永志捧回了“一甲学生”的奖状。
王永志顺利念到五年级,成绩始终名列前茅。随着时局动荡,学校停办,他只好回家务农。1945年日本投降后,八路军在昌图县开办了中学,贫寒家庭的孩子可免费上学,王永志得以重返课堂。他第一次意识到,要改变个人境遇,光靠个人努力还不够,更受到时代的制约。“受压迫者要联合起来,一起干,跟着共产党干。”1949年初春,不满17岁的王永志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初中毕业时,他已做好参军的准备,却接到学校通知,东北人民政府要在沈阳创办东北实验学校,而他作为全班最优秀的学生被保送到那里学习。
在高中,王永志仍然功课全优。后来朝鲜战争爆发,美军飞机频频到辽东领空滋扰,学校被迫停课。王永志想报名参军,却得知东北实验学校的学生另有任务,不参加抗美援朝。他只好“退而求其次”,立志为国家设计飞机。1952年,他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
火箭导弹专业的“唯一”
在清华,王永志感到眼界大开。刚学了一年,他顺利通过选拔考试,经过近两年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班学习,1955年23岁开始了在莫斯科航空学院的留学岁月。在莫航刚学了两年飞机设计,他又接到大使馆通知,根据中苏两国有关协议,苏联首次向外国留学生开放火箭与导弹设计专业,他被选为转学该专业的8名留学生之一。
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留苏学生大批撤回国,按照周恩来总理指示,国防相关重点专业每专业保留一名留学生,王永志又成为火箭导弹专业被保留的唯一一位。莫航火箭教研室主任米申院士主动提出要亲自指导这唯一的中国学生的毕业设计。最终,王永志的毕业论文《洲际导弹设计》获得最高分5分。事实上,他的所有功课都是5分,获优秀毕业生奖章。莫斯科航空学院副院长克里莫夫亲自劝王永志留下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这是该校首次破例让高度保密专业外籍学生留校深造。但王永志婉言谢绝了:“谢谢您给我这个机会,只是我的国家急需这个专业的人员,等着我们回去参加建设。”
1961年3月,不到29岁的王永志,中国第一位火箭导弹设计专业留苏毕业生,踌躇满志地登上了归国的国际列车。
回国后,王永志立刻被分配至负责中国火箭与导弹研究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
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到中年的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新一代战略导弹的总设计师。1986年,刚升任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不久的王永志,主动选择冒一个极大的险:以“长征二号”火箭为芯级,捆绑4个助推器,使火箭运载能力从2.5吨一下子提高到8.8吨。这就是后来大放异彩的“长二捆”——长征二号E捆绑火箭。
1990年6月30日,“长二捆”火箭如期屹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候发射。7月16日,在惊天动地的呼啸声中,“长二捆”直上云霄,一举发射成功,实际运载能力超过设计值,达到9.2吨。从此,中国火箭不仅进入国际市场,火箭运载能力还翻了近两番。
作者:王渝生
责任编辑:李阳阳
上一篇:抠门儿”院士陈宜张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