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之殇”切莫弄假成真科普中国 2016-03-30 |
作者:科普作家 方玄昌
制作: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出品: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
提要:不负责任报道的流传,将加深人们对于疫苗的误解和恐惧,未来此类“偶合”事件将进一步增多,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影响中国儿童的疫苗接种率,让他们更多暴露于实实在在的危险之下,从而制造真正的“疫苗之殇”。
3月上旬,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破获一桩案子:过去数年,有25种儿童及成人用二类疫苗,通过非法途径、未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销往全国18个省份,涉案金额达5.7亿元。消息发出后,众多媒体以“毒疫苗”为名将此事件做出解读,并借助于新媒体广为传播。
毫无疑问,“山东疫苗案”属于一次恶性事件,它暴露出中国卫生防疫部门在管理方面的一些缺漏,涉案人员应该得到应有的处分。然而在此需要强调:那些未能严格按照规定运输和存储的疫苗,并非“毒疫苗”,远没有诸多媒体渲染的那么可怕。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次事件发生之后,三年前南方都市报以“疫苗之殇”为题发出的一组报道,被重新翻出来,再次在微信平台疯传,声势甚至盖过了最近这次事件。
从2011年中国经济时报报道的“山西疫苗案”,到2013年南方都市报发出的“疫苗之殇”,再到最近的“山东疫苗事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一再因疫苗问题而遭到媒体炮轰。但人们如果认真思考、追究就会发现,几次事件,记者都严重夸大了“问题疫苗”的危害性;而“山西疫苗案”和“疫苗之殇”的报道者尤其不严谨——医学专业人士很容易看出,其报道中那些孩子所患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疾病,与疫苗之间其实并不存在相关性。
探讨这个话题,需要普及一些基本知识。不合格疫苗导致的最严重问题有二:其一是疫苗已经失效而未被察觉,让接种者在无意识情况下暴露于相应疾病之下,这对于狂犬病、破伤风之类疫苗来说,将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其二是疫苗灭活不彻底(或减毒不到位),这相当于给接种者注射了相应病原体。
两种严重后果之外,无论疫苗合格与否,都还可能产生另一种不那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引发人体过敏。
“疫苗之殇”文章中的一个论断令人惊讶:“中国每年疫苗预防接种达10亿剂次。这是个惊人的数字,即使按照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公布的疫苗不良反应概率是百万分之一到二,那也意味着每年要有超过1000个孩子患上各种疫苗后遗症,留下终身残疾。”这句话足以证明该记者缺乏最基本的科学素养及媒体职业素养:王宇所说的“概率百万分之一到二”的疫苗不良反应,包括很轻微的身体不适,也包括较为严重的过敏反应、或因灭活不彻底而导致相应疾病等情况,难道这些“不良反应”均会导致“终身残疾”?
该文还说“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也许这个数字微不足道”,这又是外行话,假如中国每年疫苗接种真的将导致上千个孩子留下终身残疾,这个数字就极为严重,远非“微不足道”——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
在如此错误认识之下,该记者给出“疫苗本身又是高风险的生物制品”这样的荒唐言论也就不足为奇——笔者在此强调一个常识性结论:以成熟工艺正规生产的疫苗,没有高风险,属于极低风险的生物制品。
那么,中国在疫苗生产行业是否真的存在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只是问题并非如《中国经济时报》及《南方都市报》所报道的那样。此前,大连金港安迪、江苏延申、河北福尔等疫苗生产厂家均被报道过所生产疫苗存在效价不足的问题。所谓“效价不足”,简单解释就是因生产商偷工减料而导致疫苗中的有效成分(抗原)不足,这将让接种者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在我看来,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国产疫苗“效价不足”依然是媒体及管理部门最值得保持警惕的问题。
最后还得说说政府将疫苗与“患儿”之间关联所作出的解释——即所谓的“偶合效应”。老百姓不那么容易理解这个词,在此简单解释一下:某种疾病来临之前,患者刚好经历了与该种疾病原本毫无关联的某种因素(本文探讨的问题中,这一因素便是“疫苗接种”),这就是“偶合”。不仅病因的寻找存在偶合,疾病治疗中也时常存在偶合——病人在痊愈之前碰巧接受了某种原本并不对症的治疗。偶合现象成就了许多巫医,他们会因此而幸运地被人们看成神医。
那么,为什么有关疫苗的偶合格外多?这个问题很好解释:因为小孩子几乎都要接种疫苗,中国人对于疫苗又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容易将疾病与之关联),同时媒体人也更愿意去“发现”它。反过来思考,人总要生各种疾病,中国有这么多人接种疫苗,没有那么多偶合事件反而不可想象。如果大家一视同仁去寻找,那么偶合现象发生在“吃饭”“喝水”之类因素的案例将更多,只是人们一般视这些因素为“无风险”,不易将之与疾病相联系而已。
在此还必须给出一个大家很不愿意看到的、未来可能会出现的结果:由于南都这类不负责任报道的流传,将加深人们对于疫苗的误解和恐惧,此类“偶合”事件因而将进一步增多,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影响中国儿童的疫苗接种率,让他们更多暴露于实实在在的危险之下——那时将可能出现真正的“疫苗之殇”。
责任编辑:果仁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