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谁惹的祸?蝌蚪五线谱 2016-11-01 作者:吕默默 |
一阵秋雨一层凉,西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开始活跃,路上的人也都渐渐“丰满”起来。秋冬穿衣很纠结,尤其对身材发福的朋友来说,穿太厚不美观,穿少了容易着凉受冻。为啥那么胖呢?加班?饮食不规律?疏于锻炼?这都有关系,不过最近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一对同卵双胞胎,一个胡吃海塞,一个饮食健康,身材会有多大差别呢?基因问题?本期我们给您带来了关于肥胖的话题以及每周的科技科幻新闻推荐。
外媒报道,一种近乎取之不尽的能源距离现实可用更近一步。今日美国科学家通过改良实验手段,成功制造出了破纪录的等离子压强。而等离子体的高压是实现可控核聚变关键因素之一。此举标志着受控核聚变距离成为一种实际可用的能源来源又向前迈进了一步。高压是核聚变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麻省理工学院等离子体科学和聚变中心的研究人员目前成功在其Alcator C-Mod核聚变反应堆中实现了2.05个大气压的突破。这比上个世界纪录(产生于2005年)提高了15% 。
2.05倍的大气压相当于海平面以下10米的压力。在此压力下,反应堆内部温度可达到3500万摄氏度,两倍于太阳核心的温度。据MIT News报道,在此条件下,反应堆内每立方米可发生千亿次的核聚变反应。
“这是了不起的成就!”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前副主任Dale Meade毫不掩饰激动之情。
这的确是个突破性的进展,但仍然距民用很遥远。核聚变需要很多条件,人类比较容易做到的核聚变之一就是氢弹。引爆氢弹需要什么,高温。怎么达到高温?氢弹是用一颗小型原子弹当引子。现在核聚变没有被广泛应用的其中一个原因是,需要提供安全可靠的加温环境,如此一来,我们投入的能源可能要超过核聚变所产生的能源。看来核聚变距离我们还挺远。
在许多科幻影视作品中,核聚变甚至暗物质能源是标配,例如《钢铁侠》三部曲,如果有了小型核聚变装置,会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制造超长寿命的机器人去探索改造火星,再比如做一套钢铁侠的盔甲,最重要的是,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手机没电了!可是这仍然很遥远,笔者还是重温下《钢铁侠》的电影吧。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团队已利用金刚石和硅造出全球首个量子计算机桥。
通过在金刚石基底中强力嵌入两个硅原子,研究团队制成了一个单一芯片。这一芯片包含了所有需要用来制作量子桥的组件,而量子桥可用于连接量子计算机。
目前,科学家已造出小型的量子计算机。据推测,最好的量子计算机未必是体型巨大的计算机,数台相互连通的小型量子计算机或许能实现更出色的性能。
通过利用在量子桥或网络上分配的量子数据阵列,有望实现新型的量子感测(quantum sensing)形式。量子关联(quantum correlation)允许网络中的所有原子以类似于单个原子的方式发挥作用。这是量子计算机中出现的集体行动。
这新闻看得笔者云里雾里,虽然量子计算机在科学家们的设想中非常厉害,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一台量子计算机投入民用或者商用。查看了新闻原文之后,发现这一突破还是蛮厉害的,现在的计算机都是多核芯片,量子计算机呢,也可以有多个单元,这一突破就是科学家制作了连接多个单元的东西,也可以解决多个量子计算机协同合作的难题。这的确是量子计算机方面比较新的突破,期待更进一步的研究突破。
传统的计算机有极限,现在芯片已经到了纳米级,如果有一天达到了1纳米,之后怎么办呢?堆更多的芯片?量子计算机是未来世界科技的驱动力,理论上拥有近乎无限的计算能力,虽然很期待,但是量子计算机还存在于遥远的未来。笔者推荐的是科幻小说《金羊毛》,量子计算机出现之后,超级人工智能会不会觉醒呢,会杀人吗?
今年年初,谷歌Alpha Go战胜围棋高手李世石,让我们见识到了人工智能的强悍。而根据报道,开发Alpha Go的人工智能团队DeepMind,近日推出一个能够根据记忆自主学习的计算机 DNC(可微神经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同样也是神经网路计算系统,它能够自主学习、分析相关数据,然后提供答案。
如果你输入北京地铁数据,它就能够协助人类规划两个站点之间最佳换线路线;如果输入家族族谱,它就可以很快回答家族当中,任意两人之间的关系。
DeepMind希望DNC可以推动计算行业实现更多突破。DeepMind已将其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刊物《自然》(Nature)上。
初看,这种计算机或者这种算法很先进,但是细想之下是不是有些恐怖呢?试想,一台拥有足够资源的计算机,几乎拥有无限的时间,处理速度更是甩人类八千光年,还有了强大的学习能力,可以轻而易举超越人类,如果有加害人类之心,我们只能认栽了。这样的情节在很多科幻作品中都有出现过,但作品中的提到的机器人有自己的自主意识。现实中的人工智能,所拥有的只是人类程序员写的帮助“自助”学习的一套程序、算法。那么怎么才能让机器人有自己的意识呢?笔者不知道,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未发表过相关的成果,这一项技术距离人类也很遥远。不过,也许拥有自我意识的超级计算机最终会毁灭人类,所以没有这项技术也许是一件好事?
笔者推荐的是《终结者》系列电影,天网系统启动之后,人类面临的是毁灭?人机大战的经典科幻电影!
“太空国家”听起来似乎还是科幻小说中的产物,但它很快就将成为现实。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正制定计划,在太空中建立独立国家,成为地球人类的“防护盾”,帮助抵御来自小行星的致命袭击。现在,你已经可以申请成为其公民。
科学家们宣称,这个独立太空国家被命名为Asgardia。这个项目将从2017年8月份开始,首先将以发射卫星启动项目。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个项目制定探索太空的新框架。人们可以在Asgardia项目网站上注册为其公民,但首批公民仅为10万人。
项目领导者、航空航天国际研究中心组织创始人伊格尔·阿舒尔贝利(Igor Ashurbeyli)在巴黎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公布了这个怪异计划。这个团队此前制定的计划是为地球人类打造最先进的防护盾。这可以帮助地球应对来自宇宙的威胁,包括太空垃圾、太阳耀斑以及小行星碰撞等。
这都去太空建国了,领土如何确认?相关权益呢?能不能加入联合国?仔细一看这则新闻中的太空国家是为了拦截小行星撞击而建,这可行吗?就技术方面来说,建立太空国家是可行的,只是规模大小的问题。可行性来说,很难,因为现在人类发射各类货物到太空的费用太高了,每公斤超过两万美刀,这样的费用建立一个空间站都很贵了,更别提一个国家。
这个独立太空国家注册起来很简单,在网络上也有很多人去注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试试。说到太空拦截,这个在技术上可行,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就困难了。怎么改变小行星的轨道呢?完全炸毁?可以,但是炸药哪来?推离原有轨道?也行,只是需要很高的技术。这几千年来,人类还没遇到足以毁灭整个人类文明的小行星撞击,如果真的有哪一天来临,相信人类会众志成城全力阻止,那个时候,钱啊,技术啊,都不是问题了。
笔者推荐的是科幻电影《绝世天劫》,讲述了巨大的陨石袭来,石油工人飞上太空钻石头、装核弹的故事。这情节是不是有点厉害?
近日,外媒的一部纪录片做了个有趣的实验。一对双胞胎英国医生拿自己做人体试验,与英美其他7位医学、营养学、体育界专家一起,完成了一次疯狂而严谨的测试,颠覆了全球对肥胖的认知。在分别只吃肉,和只吃糖类食品的前提下,一个月后得出了令人咋舌的实验结果。吃糖的克里斯,体重减轻了1公斤,在无节制狂吃了一个月垃圾食品之后,体重居然减轻了1公斤!0.5公斤是脂肪,0.5公斤是肌肉。
吃肉的赞德,体重减轻了3.5公斤!吃肉,减掉的体重更多!1.5公斤是脂肪,2公斤是肌肉,吃肉却消耗更多肌肉,对健康不利。神奇的是,在胆固醇方面赞德与一个月前一模一样,克里斯也几乎没有变化。吃肉,并没有提高胆固醇!接下来,在血糖方面结果令人震惊!成天吃糖的克里斯,血糖正常,他的身体强化了胰岛素的制造机能,能更好地促进糖的代谢。
这是一个国外媒体拍摄的纪录片,讲了一堆双胞胎医生一个只吃肉,一个只吃糖,观察一个月后的变化。实际上两个人的体重没有太大的变化,重要原因是他们有运动和工作,但对身体的影响却有明显不同的变化。吃肉的更容易得糖尿病?吃糖的强化了胰岛素分泌?其实无论这样一个实验多么有趣,有多少科学家投入其中,都不能做数,因为这仅仅是一对双胞胎,只代表了一个生命体的基因表达。如若在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人种间选取了数目众多的双胞胎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做实验,才有一定的实验意义和说服力。
吃什么,喝什么才不会发胖?有研究表明,一些人种的确有节约基因,这些节约基因会在食物匮乏的时候尽可能低的消耗能量,把多余的能量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但在食物充足的今天,如果这种节约基因还在起作用,就会使得人体发胖,各类疾病开始冒头。所以,也许胖跟你的基因有关。
如果基因决定肥胖与否就可以胡吃海塞了吗?当然不,合理的膳食,不要吃垃圾食品,少喝碳酸类的饮料,加上适量的运动,才会拥有健康的身体。新闻中提到的纪录片在最后提醒观众:我们必须远离50%糖+50%脂肪的精加工食物。这很正确,无论在欧美还是在国内,充斥着大量这样的食品,蛋糕、冰激凌、炸薯条薯片、饼干奶油巧克力、奶油面包都属于这样的食品,如果各位朋友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还是尽可能的少吃这类食品哟!
笔者推荐的是《西班牙乞丐》,在未来人类可以准确控制基因表达之后,可以不用睡觉,这样的世界会怎么样呢?
本期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责任编辑:刘帮勇
上一篇:特斯拉:大难不死的科学天才
下一篇:人为什么会做噩梦?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