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jpg

调查显示过半科学家接受公开的同行评议

科学网 2016-11-15

  

  当Kevin Sinclair报告称其实验室研究的13只克隆羊过着长寿且健康的生活时,他想让这个颇具争议的研究领域变得尽可能的透明。当实验在英国诺丁汉大学生物科学学院进行时,Sinclair邀请记者参观了这些养。而当论文在今年7月发表时,他同意同行评议报告也可以公开。

  这位发育生物学家正在参与一项由《自然—通讯》杂志开展的试验,即该杂志为作者提供公布其论文评审意见的选择,目标则是弄清楚科学家是否将这种做法视为让研究变得更加可靠和平等的方法。

  诸如PeerJ、《英国医学杂志》、F1000Research等一些期刊,已经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推行公开的同行评议。还有一些期刊禁止这种做法。包括《自然—通讯》杂志在内的其他出版商和期刊则把这种实践当作寒冷的游泳池:它们正在把脚趾浸入水中,但不愿意把脚伸进去。

  迄今为止,科学家看上去似乎愿意尝试公开的同行评议。11月10日,《自然—通讯》杂志宣布,2016年,其约60%的作者已同意公开他们的论文评审意见。为此,该杂志将继续为科学家提供这一选择,尽管这并非强制性的。

  与此同时,一项由欧洲委员会资助的在线调查发现,在3062名调查对象中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公开的同行评议应当成为常态。一半以上的人表示,公开评审报告将让同行评议变得更好;近20%的人则表示,这会让同行评议变得更加糟糕。接近一半的人担心,公开审稿人的身份会恶化论文评审过程。

  德国哥廷根国家和大学图书馆信息科学家Anthony Ross-Hellauer介绍说,一个挑战在于开放的同样评议这一概念对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含义。一些人认为,它意味着仅公开评审人的名字而不是他们的报告内容;其他人则认为,没有签名的报告应当被公开;还有人认为,同行评议的整个过程都应当公开进行,并且允许任何人作出评议。(宗华)

  更多阅读

  《自然》相关报道

责任编辑:刘帮勇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学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