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的风,在往哪个方向吹?科技日报 2016-10-10 |
本报记者 张盖伦
“对我们来说,钱不难找。我们A轮融资的计划,是一亿美金。”都说如今是资本寒冬,达闼科技联合创始人汪兵却向记者表示,他们不差钱。
不差钱的底气,来自于前沿科技和核心技术。位于北京望京的达闼科技是全球首家智能机器人运营公司,他们要做“人工智能界的运营商”。
在2016全国双创周到来之际,中关村的企业,也早已在“双创”路上悄然“升级”。在世界科技创新前沿领域进行超前布局,他们用这种方式,站在风口。
驾驭时代趋势,弄潮智能驾驶
中关村智造大街上的驭势科技,仅仅成立了八个月。驭势科技创始人、CEO吴甘沙说,他们的目标,是在三年内实现辅助驾驶技术和无人驾驶技术的商业化。
辞职之前,吴甘沙已经在英特尔这家国际巨头做了十六年。一头扎入智能驾驶领域,他为的就是两个字——“趋势”。
“2016年的人工智能,在大尺度级别上,相当于1996年的互联网,相当于1976年的个人计算机。”吴甘沙判断,新的时代已经开启。而在人工智能中敲定“智能驾驶”作为主攻方向,也是因为,它背靠一个庞大的市场,能解决行业痛点,拥有效率提升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空间。而且,选定这一领域,还能很好地建立自己的技术壁垒。
吴甘沙要用智能车来解决“大城市病”。当车辆不需要司机并且足够聪明,城市的汽车保有量可以下降,汽车所耗能源也会因堵车问题缓解而下降……他描绘了一幅由技术带来的美好蓝图,当然,第一步,是让无人驾驶技术落地。
“我们也希望国家能尽快推动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政策的出台,制定行业的准入门槛,并对市场的先行者打开方便之门,让车辆能够在真实环境中进行测试,让技术尽快成熟。”吴甘沙认为,人工智能是个全球零时差的产业,他希望寓意着“驾驭趋势”的“驭势科技”,能在全球范围内成为有竞争力的企业。
在云中建立机器人大脑,比国际巨头更快一步
同样瞄准了人工智能的,还有达闼科技。
根据中关村管委会提供的数据,中关村超过六成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集中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信息领域。
“智能机器人的终极形态,是云端智能机器人。把‘体积是人大脑100万倍的机器大脑’放在云中,然后通过一个安全高性能的网络连接到身体。”
达闼科技联合创始人汪兵介绍,达闼科技的大脑,是基于HARI的XaaS Cloud。所谓HARI,就是Human Augmented Robotics Intelligence,即人工增强机器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总有些问题无法解决,此时,它便可以向云端上的人类客服求助,由人暂时接管,跨越障碍。
“但是,人工智能将求助讯息告诉人类,人类进行判断,将指令传达给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进行反应……这一系列动作,都要求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难点,”汪兵补充,“但我们对这方面的研究,做得比谷歌还早。”
达闼的另一大杀手锏,是他们为人工智能建造的一张专用网络——移动内联网。一旦机器人接入这张专网,它就从公网上消失了,最大限度降低黑客入侵的可能。
最早在今年年底,达闼科技将发布他们的一款消费级产品——导盲机器人。盲人可以戴着这款充满科技感的头盔,走上大街。头盔将为盲人进行道路识别、物体识别和人脸识别。
“我们已有的和正在申请的专利,可以给我们的技术建立护城河。”汪兵比划着说,“把它‘围起来’。再有国际巨头想进入,都赶不上趟了。”
从基础材料做文章,颠覆汽车制造业
“我们希望找到有更高容忍度的投资方。因为在材料领域创业,回报周期确实比一般企业要长。” 羲源创新科技选择了创业中的“hard”模式,他们专注于减震纳米材料的研发和制备。公司联合创始人刘涛说,材料属于基础科学,他们期待着能有更好的市场和环境。
羲源科技研发的逆势安全系统,是将特有的纳米多孔材料与功能流体复配,形成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体系。当这一结构受到能量冲击后,包裹在纳米材料周围的功能流体就向纳米孔洞中扩散,将冲击震动等有害动能转化为相对无害的热能、界面能和自由能。它以柔克刚,让来势汹汹的冲击力变成“绕指柔”。
电动汽车在道路上的事故90%是由车辆碰撞造成,如果能将具有减震作用的逆势安全系统应用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组上,可以在车辆发生碰撞后,降低冲击力对电池的影响,电池的塑性应变值和峰值应力最大可降低60%。
刘涛介绍,羲源科技还在研发“分布式可承载电池技术”,以“日产聆风”为蓝本,这一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车身减重。如果将减重部分换上电池,车辆续航里程可以提升50%左右。
羲源科技的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陈曦,他曾在接受采访时强调,就把创新点转化为产业的能力而言,目前全世界中国最强。“我国还需要把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高校、投资基金和政府这五块的优势整合起来,更好地促进创业创新。”他说。
(科技日报北京10月9日电)
责任编辑:刘帮勇
上一篇:怎样辨别注水猪肉?
下一篇:日本屡屡斩获诺奖原因何在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