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不倒、奇观频现 探秘辽宁千年奇异石庙效圣寺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2017-03-16 |
鞍山岫岩卧鹿山大山深处,藏有一座千年石庙,千年不倒,奇观频现。这座石庙叫效圣寺,当地人称其“老古庙”,它位于辽宁岫岩县岫岩镇南24公里的杨家堡松树秧村境内。站在庙宇门前,没有人不被这座“石庙房、石佛像、石钟楼、石围墙”的建筑感到惊奇。
“老古庙”相传始建于唐代,原为3间草堂,由于被火烧毁,后改建为纯石结构,庙高5.40米,长9.15米,宽5米,除门窗为木料外,其梁、柱、瓦、檐、脊、墙等都是用青白色花岗石料精工凿刻,用360块石条砌成,以36块巨型石瓦覆盖殿顶,重达5000余公斤的石檀石柱皆以卯榫吻合而成,整个建筑浑然一体,雄伟壮观,结构奇特。
探究“老古庙”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贞观年间。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该庙竖有石碑1幢,碑高5尺,但碑文已漶灭不清,只在碑尾落款处可看出有“贞观年尉迟恭监修”8个字。《奉天乡土志》详细记载了重修的时间,1815年(清嘉庆二十年),柏世彩建庙时为一劳永逸,遂建成巍然屹立的纯石结构的石庙。工程中,由于资金不足,柏世彩卖掉了自己的田地当做工钱,最终石庙才得以竣工。
解放后,效圣寺遭受了一次较严重的破坏。1981年由辽宁省文化厅拨款进行全面维修,并新建仿东廊房三间,在庙的西侧又建碑林一处和仿右山门一座,建围墙长60.4米。1982年2月1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8月5日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2月20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老古庙”,看到三间正殿,36块精制巨型石瓦覆盖殿顶。两根大柁均长4.3米,两根二柁均长1.8米,粗0.8米,大柁每根重约2.85吨。室内石柱四根,高2.6米,粗1.1米。石庙东西山墙由61块条石砌成,庙后墙有65块条石,庙前墙有30块条石,石脊瓦为8块,庙的前后坡各铺有长3.2米,宽0.6米,厚0.25米的石瓦18块。正殿殿内原有五尊神佛像,全是石质雕成。
如果说全石材结构已经足够令人称奇,那么石庙棚顶的石梁可以预测天气的“功能”,就令人叹为观止。观看石梁湿润程度,就可以测定有雨无雨。此奇事在《岫岩志略》中就有记载:“石庙东脊檀能预报天气雨晴,该檀雨前异兆为‘小雨微润,大雨重润,不雨不润’”。寺里的僧人说:“根据多年的实际观察,确实有此现象。”不过奇象之因至今不解,还有待专家前来解密。
关于石梁的传说,还有神奇之处。据《岫岩志略》记载,“竖立梁柱时,石梁数千斤,不数十人而举,如有神助”。
古今文人墨客,给古庙留下不少匾额、楹联和碑文。在“老古庙”的西侧有碑林一处,置有从明清至民国期间的庙碑和墓碑50余幢。草、隶、篆各体书法一应俱全,石碑图案精美,雕工细致,是一批石刻艺术佳品。
效圣寺的正门迎面挂有《效圣禅寺》匾额,门的背后挂有《洞天福地》匾额。正殿檐下挂一《古石殿》匾,两门柱楹联的上联是“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下联是“佛号经声唤回苦海梦迷人”。山门左侧立有一幢1823年(清道光三年)的石碑,碑上署名是“岫岩城守尉,兼奉恩将军,宗室,岫岩理事分府”。这个落款足以证明,当时清廷在岫岩实行的是旗、民分治的两套统治体系:一套是旗衙门,也就是所谓的“城守尉衙门”,管理旗人的军政事务;另一套是民衙门,也就是所谓的“岫岩厅理事分府”,管理民人事务。当时的两个衙门是各不统属的。
正殿东西两侧还建有廊房,东侧廊房南侧有石钟楼一座,由四根石柱支撑而起,全高3.9米,其建筑材料与正殿相同。钟楼正殿前为山门,宽2.57米。石庙西侧有一碑林,建于20世纪80年代,其中坐落着从全县收集来的古石碑70余座,其镌刻年代,自明万历年起,止于民国年间,尤以清碑居多。(陈扶宜)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下一篇:水光注射无法保证“青春永驻”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