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进行垃圾分类 垃圾也能变废为宝

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2017-03-16

  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进行垃圾分类变得越来越重要,电视上,报纸上,甚至路边随处可见的宣传栏里,都有倡导垃圾分类的广告。现在,是否进行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一个衡量人们社会公德的标准,垃圾分类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但是,仍有一些人习惯将垃圾一股脑儿地丢掉,他们认为垃圾分类相当耗时、耗力,是一件“可为可不为”的事情。那么,我们到底为何要进行垃圾分类呢?垃圾分类对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什么是垃圾分类?

  据人民网报道,垃圾分类是将垃圾按可回收再使用和不可回收再使用的分类法为垃圾分类。人类每日会产生大量垃圾,大量垃圾未经分类回收再使用并任意弃置会造成环境污染。

垃圾分类处理(图片来源:人民网)

  我们最常见的垃圾分类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类。可回收垃圾是指那些可以循环再生的垃圾,如生活中常见的纸类、塑料、玻璃、金属、织物及瓶罐等,这些垃圾都能通过重新加工处理被再次利用,从而有效节省了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危害;不可回收垃圾基本上是指除了可回收垃圾之外的垃圾,如剩饭菜、瓜果皮核、动物内脏、盆景等植物的残枝落叶等,虽然它们属于不可回收垃圾,不能被二次分解,但是它们可以被集中回收,用于沼气工程,通过厌氧发酵处理后产生沼气,而剩下的沼渣则是高档的有机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废旧电池回收箱,这是因为废电池属于有害垃圾,易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一节废电池可造成半径数百米范围内的污染,更需要妥善集中处理。

  我国垃圾总量巨大,新华网报道的《2014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显示:我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总量为16148.81万吨,处置量为15730.65万吨,处置率为97.41%。由此可见,我国的垃圾产生量十分令人堪忧,但换个角度想想,这也是一笔难得的“财富”。我们各家的垃圾一旦被投送到小区指定的垃圾暂时贮存的地点,它就变成了区域性的公共资源,当再进行更大区域的汇集和集中处理时,它就成了真正的公共性资源。垃圾分类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

  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看似简单,执行起来却没那么容易,随着宣传活动的推进,垃圾分类的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目前,垃圾分类还是一项未竟的事业,依然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丁献美)

  本文由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李玉成教授进行科学性把关。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