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疑解惑.png

信这些还能不能做“吃货”了?

科普中国-释疑解惑 2016-10-04

  民以食为天,吃吃喝喝与每个人密切相关,因此食品方面的话题总能引起大家的格外关注。金秋9月,瓜果飘香,随着蔬果的丰收,我们也在互联网上收获了一箩筐关于食品安全的道听途说。这些谣言让我们举箸踟蹰,食难下咽。为了缓解大家的“安全焦虑”,科技日报记者批驳了几则传言,让您能安安心心的大快朵颐。

× 打“甜蜜素” 可以让柑橘变甜?    √ 人工合成甜味剂 对生鲜水果无效    谣言:一个偷拍的视频里,有种植户爆料,打“甜蜜素”可以让柑橘变甜,而且很多水果都需要打,包括西瓜、柚子、橙子等。人吃多了这种打过甜蜜素的水果会致癌。    真相:“甜蜜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甜味剂,不能用于生鲜水果,而且也没人这么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说,甜蜜素主要用于食品加工,多见于果脯蜜饯类食品,比如久制话梅、盐津梅子等。    更为重要的是,“人体无法吸收甜蜜素,即使吸收也无法代谢,最终它会原封不动地排泄出去,因此安全性很高。”一直关注食品安全的科普达人钟凯博士在果壳网撰文称,水果打甜蜜素,其实并不可行。“一方面,打针留下的针眼会成为细菌、霉菌入侵的通道,水果容易烂掉;另一方面,打针无法保证甜蜜素在水果内均匀分布,弄不好还影响口感。”     对于喷药的方式,钟凯同样给予否定。“甜蜜素是水溶性的,几乎不溶于有机溶剂,这使得它很难穿透水果表皮的蜡质层。尤其是像柚子、橙子这样果皮很厚的水果,从表皮吸收并转移到果肉,这可没想象的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就算喷在表面能吸收,如何确保一树果子都均匀吸收呢?”     那为什么我们吃的水果越来越甜了呢?事实上,除现代科技人员大力培育一些含糖高的水果品种外,还有一种方法是使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范志红说,在水果种植过程中会喷洒生长调节剂,让植物多合成糖分,促进其甜度增加,这属于正常的栽培工艺。× 牛奶和茶一起喝 会得肾结石? √ 两者同饮可避免 草酸入肾有益无害 谣言:有人说,牛奶和茶一起饮用会得结石,因为牛奶中的钙会与茶叶中的草酸结合形成草酸钙沉淀,长期饮用会导致肾结石。真相:“调查研究证明,如果吃了含草酸的食物,多摄入牛奶等富含钙的食物,可使其中的钙与草酸结合,避免其在肠胃中被吸收,减少结石风险。”范志红说,与谣言的逻辑恰恰相反,在吃高草酸食物的时候,配着牛奶等高钙食物一起吃,是有益无害的。范志红进一步解释说,茶叶里只有很少量的草酸,就算是形成一点点的草酸钙,人体也很难吸收,不吸收就不会进入到血液中,而是直接从大肠排泄掉,又怎么会跑到肾脏呢?更别说在肾脏里形成结石了。“但如果摄入了过多的草酸,并且没有与其他物质结合转变,草酸被直接由小肠吸收最后进入肾脏,再碰到钙,就会形成草酸钙结石。”范志红说。    草酸的来源有两种,人体代谢自然产生的属于内源性草酸,而通过食物摄取的则属于外源性草酸。国家一级公共营养师熊苗说:“对于草酸含量较高的菠菜、苋菜等蔬菜,只需沸水焯一下就可以去除40%—70%的草酸。虽然会损失一点维生素C和叶酸,但只要多吃蔬菜,也就能够补回来了。至于吃小油菜、小白菜之类的低草酸绿叶菜,就更不用担心了,和豆腐一起烹调,同样是有益无害。”但是范志红提醒公众:“维生素C、胶原蛋白粉的代谢产物之一就是草酸,两者不可过多摄入;而由维生素B6不足等因素引发的氨基酸代谢异常,也会增加草酸形成的风险,需要多留意。”     × 1斤地瓜叶营养 堪比10斤人参? √ 虽蔬菜称王 和人参比仍有差距 谣言:9月一则帖子在微信朋友圈里热传,该贴子称“1斤地瓜叶子能顶10斤人参”。地瓜叶摇身一变成了蔬菜皇后。真相:范志红表示,地瓜叶的确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蔬菜,在蔬菜中名列前茅。但不能跟人参相比较。“人参属于药材,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地瓜叶再好也比不上人参。” 这种说法得到了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的认可。“地瓜叶从营养成分分析,每百克鲜地瓜叶含蛋白质2.28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4.1克、钾16毫克、铁23毫克、磷34毫克、胡萝卜素6.42毫克、维生素C0.32毫克。与常见蔬菜相比,其矿物质与维生素的含量均属上乘,胡萝卜素含量甚至高过胡萝卜。”  此外,地瓜叶还富含膳食纤维,能加快食物在肠胃中运转,具有清洁肠道的作用。地瓜叶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能捕捉在人体内兴风作浪的氧自由基,具有抗氧化、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延缓衰老、抗炎防癌等多种作用。人参在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方面确实有一定效果。经现代医学研究及化验分析表明,人参内含有一种叫人参皂甙的物质,它对调节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强心、抗疲劳、调节物质代谢等有明显功效。尽管在部分功能上两者有些相像,但马冠生表示,认为“1斤地瓜叶”就能相当于“十斤人参”的营养价值,这实在是太夸张了。 × 葡萄无籽 拜避孕药所赐?√ 动物激素对植物 根本不起作用 谣言:秋天来了,又到了吃葡萄的季节。最近一则视频在网上疯传,说无籽葡萄是“蘸了避孕药”才不结籽的,大人最好不要吃,更不能给孩子吃。    真相:“首先我们要分清动物激素和植物激素。避孕药属于动物激素,果品生产从来没有施用过动物激素,因为动物激素不作用于植物,人类避孕药也就不可能刺激葡萄无籽。”谱尼测试集团公司技术部宋桂雪博士指出,实际上,无籽葡萄是通过育种或植物激素处理来达到无籽效果的,对水果自身和人体都不会造成伤害。宋桂雪介绍,常用的植物激素比如赤霉素,它是一种植物自身能产生的天然激素,也可以人工合成。无籽葡萄生长发育和有籽葡萄的无核化处理都需要它,各国一直在广泛使用。在培育无籽葡萄时果农会人工增加赤霉素的量,但花期、幼果期用量一般不超过50毫克/升,果实成熟时激素在植株内已经完全代谢掉了,因此不用担心食用安全问题。目前,市场上的无籽葡萄仍以人工培育为主。但葡萄的祖先都是靠种子繁殖的,由于自身变异结出了无籽葡萄,人们采用营养生殖的方式栽培保存下来,形成了无籽品种,再通过扦插、嫁接等营养繁殖的方式进行繁育。其实无籽葡萄在某些位置也是有籽的,但基因错误会防止其葡萄籽像正常籽那样形成坚硬的外壳。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释疑解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