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普勒效应和我们的生活日常

科普中国 2016-05-17

  多普勒效应这个名字也许唬住了很多读者,其实这是一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见到的现象。当一个声源面向我们靠近的时候,我们听到的声音越来越高;反之,当声源渐渐远离我们,我们听到的声音就会越来越低。回想一下,一辆救护车或者警车不断尖叫着向你驶来的场景,应该会很容易理解这个现象。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引起了物理学家多普勒的兴趣,他对此研究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另外,体检过的读者一定都对彩超机器不陌生,实际上,彩超所应用的原理也是多普勒效应。所以说,多普勒效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这样那样的原理,虽然我们并不掌握这些原理,但并不影响我们的正常活动。举个简单的例子,每个人都有手机,手机上下载了各种各样的APP,没有几个人真正了解APP应用的原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使用手机。因此人们觉得对这些原理了解与否,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其实不然,当你对一个原理了解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活得明白”,而且还能增加一些小小的乐趣。

  要了解多普勒效应,首先需要知道多普勒是谁?

  多普勒全名克里斯琴·约翰·多普勒,1803年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克里斯琴·多普勒家族并非科学世家,他们家族经营石匠生意,而按照家族的传统多普勒则理所当然成了生意的接班人。但是多普勒从小体弱多病,这使得他免于承担生意生的重任。试想一下,如果多普勒当时继承家族生意,那么世界上就会多一个毫不显眼的石匠商人,而少了一颗璀璨的科学明珠。

                     

                              多普勒肖像图

  多普勒并非一开始就从事物理学研究,1829年他毕业于维也纳大学,被任命为高等数学和力学教授的助理,在这段时间他发表了几篇论文。但四年之后,他不知想起什么又跑到一家工厂当会计,之后又来到布拉克一所技术中学担任老师,同时还在布拉格理工学院任着兼职讲师。1841年,教学出色的多普勒得到扶正,成为了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

  科学家的灵感有时候比小说家的灵感来的更加写意和传奇,巧合到无以复加,比如砸中牛顿的苹果,梦见咬住自己尾巴的蛇的门捷列夫。多普勒研究多普勒效应的灵感虽然没有苹果和蛇那么闻名,但同样有趣。

  那天是休息日,多普勒带孩子出去玩。布拉格理工学院附近有一条铁路,多普勒就带孩子去那里散步。孩子们看着一列火车从远处开来,再呼啸而去,拍手叫好。多普勒却被这个现象给迷惑了,他在想为什么火车在靠近时笛声越来越刺耳,在火车通过他们之后,声调骤然降低。随着火车快速地远去,笛声响度则逐渐变弱,直到消失。换作常人,不会觉得这有什么稀奇。自然是发声的物体距离我们越近,声音越响亮啊。这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但就是这个再平常不过的现象吸引了多普勒的注意,笛声声调变化的原理是什么呢?他一直想着这个问题,都忘了自己是带孩子出来玩,到天黑才回家。

               

  后来,多普勒一直潜心研究这种现象,他发现这是由于振源与观察者之间存在着相对运动,使观察者听到的声音频率不同于振源频率的现象。这就是著名的频移现象。声源和观测者存在着相对运动,当声源离观测者而去时,声波的波长增加,音调降低,当声源接近观测者时,声波的波长减小,音调升高。音调的变化同声源与观测者间的相对速度和声速的比值有关。这一比值越大,改变就越明显,这就是多普勒效应的定义。

责任编辑:果仁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