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座重载单钢拱桥是如何炼成的科技日报 2016-10-30 |
文·本报记者 矫 阳
10月21日,深秋。
河南卢氏县境内,呈东西走向的豫溪大峡谷,两岸山峙陡峭,层林尽染,峡谷河流深邃幽深。
在黄柏岭洛河西子风景区段,数根钢榄悬空横拉在两峰之间,钢吊篮正有序地往来两岸运输。
再过两个月,这里将有一座拱桥横跨两岸,而且是国内首座重载单钢拱桥,一跨220米,单次承重5000吨,平均一米荷重22.7吨。
“洛河大桥是蒙华铁路重难点工程。”担负施工的中铁五局蒙华项目经理雷建华说,大桥建成后,豫溪大峡谷西子湖景区,将能欣赏到一道彩虹般的单钢拱桥。
蒙华铁路,为国内最大规模运煤专线。北起内蒙古浩勒报吉站,终点到达江西省吉安。纵贯我国南北、途经7省区,线路全长1837公里,规划设计输送能力为2亿吨/年,2012年10月16日开工。目前,河南三门峡段正在加紧施工,计划2020年建成开通。
为啥要设计成单钢拱桥
河南卢氏县,地处河南省西部,与陕西省洛南、丹凤、商南三县交界,南北横跨崤山、熊耳、伏牛三大山脉,以熊耳为线,南部为长江流域,北部为黄河流域。
独特的地理条件,使这里形成了南北两地壑深的大峡谷。而蒙华铁路河南段正从此经过。
蒙华铁路途经的豫西风景区,峡谷溪流中不允许立桥墩,首先去除了梁式桥方案。而两岸又均为陡峭的山峰,倾斜最大角为53度,没有场地建悬索与斜拉桥基桩,一跨单拱成为设计的唯一选项。
“这个选项没有先例,也很大胆。因为一跨要荷重单次5000吨,在桥梁建设史上还是首次。”中铁五局蒙华项目副总工程师段君良说。
“蒙华铁路河南段,基本上是出隧道就过桥。中铁五局承担的20.6公里,共有五桥七隧一站,路基长度仅1.2公里。” 雷建华说。
高峰峡谷之外几无平地
站在高197米的黄柏岭山顶,望着建设中总长313.74米的洛河大桥,桥的一端是长7.44公里的黄柏岭隧道出口,另一端,是180米河宽对岸的庙坪隧道进口。
河中有渡船在两岸穿梭,那是往来施工运输船。从高处往下看,似绿波中一叶扁舟。
这边山高197米,53度坡。下山乘渡船过180米宽的河上对岸,再攀爬几乎同样高度和坡度的山,约需两个多小时。
两岸皆为高峡,可以说,除了陡峭的高峰峡谷几无平地。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要建设史上荷载最重的单跨钢拱桥,在桥梁建设史上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一位桥梁界老专家感慨地说,这是他见过难度最大的施工环境。
让我们看看洛河单拱钢桥施工到底难在哪儿?
段君良掰着手指历数出以下几大难点。
首先,因为没有平地,所以没有任何运输通道,而在这样的风景区又不能通航。
第二,钢管拱安装吨位超大,一次吊装重太空220吨,而以往施工吊装重量最大纪录为140至150吨。
最后,洛河大桥设计为提篮拱,线型很复杂。要把每根有弧度的钢梁一一精准对接,不能有丝毫差错。
土洋结合反向运送混凝土
面对这些难点如何攻克?
蒙华铁路卢氏县境内这样的地貌,使建设这样一个单钢拱桥非常艰难。
“仅建一个十三亩大的拼钢拱梁场地,50多人用15台各类机械干了半年,愣是在峰顶削出一块平地。”段君良说。
洛河大桥建设最引以为豪地技术创新,当属反向运送混凝土。
原来,因为混凝土是渗水拌合物运送,按原理必须从下往上泵送。如果从上往下运送,会产生离析,造成水往下跑以及各种材料分离的状况。
“在这个地方,只有一条往下的道。”指着下山的台阶,雷建华说。
一开始,曾考虑用吊锁送,经测试,这种方法运输时间太长,运输一次40方的混凝土需4小时,这么长的时间,还没等浇铸,混凝土早已变成一堆废料。
怎么办?大家群策群力,反复试验,最终发明出一种土洋结合的办法。
先是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尽量减少离析,用铁串桶进行上下运输,然后做个搅拌罐体吊放在下面桥基上方,进行二次搅拌。
从上往下运输,一次仅需2分钟,连续不间断浇铸,一天可以达1000方。而做串桶成本不到30万,一个搅拌罐25万左右,还可以改装成罐车继续使用。
发明反向运送混凝土,成为建设领域最大的看点。
而由于荷重大,设计钢拱的吨位也是超大。
在黄柏岭这块用半年削出的施工场地,数根拱桥钢肋已经做好,钢壁厚3公分(常规壁厚为2公分), 管径1.2米,长2米。
为严格控制对位精度,只能在地面先拼接好整节钢肋,然后进行空中吊装。
“一次吊装重220吨,因此对缆锁功能也重新进行了设计,减算和调试。将8根这样尺寸的线型管拼成一节钢肋, 再把14节钢肋接成一根圆拱。整座桥需并排八列这样的圆拱。”段君良解释说。
在野外进行如些巨大的钢管拼接,不是工厂标准化生产,基本是手工作坊式,给现场组装带来的困难也不小。
目前,洛河大桥建设正有序推进。“11月10日前,第一节钢拱肋将开始吊装,12月31日,整个钢拱合龙。”雷建华表示,洛河大桥建成后,将打通蒙华铁路全线一个重要控制点。同时,作为国内首创的重载铁路大跨钢管拱桥,设计施工技术大部分属于首创,为桥梁设计施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lijia
下一篇:社会性科技奖励为何缺位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