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103323_33656.jpg

智慧农业 概念虽火现实仍然“骨感”

科技日报 2016-11-01 作者:马爱平

智慧农业 概念虽火现实仍然“骨感”

  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创新强农着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从五大领域布局“十三五”期间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任务,并具体落实到智慧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等14项重大工程。

  “智慧农业”正在成为一个潮词,农业智能化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智慧农业已成为发展的路径之一。但是,10月28日,智慧农业发布三季报,公司2016年1—9月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19%,公司本季度净利润环比上季度下降234%。实际上,不单单是这一家公司利润在下降,从事智慧农业产业的不少公司,都感受到了智慧农业在中国发展的并不顺利。

  这一热一冷,让智慧农业如何发展似乎掉入了“云里雾里”。

  “智慧农业的概念由电脑农业、精准农业(精细农业)、数字农业、智能农业等名词演化而来,其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和农业云平台等三个方面,智慧农业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要在‘质量’上下工夫。”日前,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宝祝强调。

  农业物联网要从头做起

  “从1994年起,我国农业工程科技界就开始研究海外发达国家的精细农业技术,到如今,智能技术与装备正在迅速融入到各种应用领域中。”10月28日,在中国发展论坛暨第三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介绍。

  “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过去我们需要进口一些传感器和设备,但是现在我们国产的好多设备性价比已经非常高了。”杨宝祝说。

  传统农业在生产过程中,无论是农作物的种植还是水产、畜禽的养殖,多凭农牧渔民的经验和感觉进行生产,这样很难做到精准化和利益最大化。

  对比传统农业生产,杨宝祝说:“物联网通过对环境的实时监测、跟踪和控制,使得农事操作更加便利和科学,大幅度降低劳力成本,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进而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杨宝祝进一步解释,农业物联网的技术和产品主要是通过传感技术、智能技术还有网络技术,实现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自动控制。传感技术是对于动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生育信息进行采集;网络技术是通过移动互联技术来实现信息的传输;智能技术是对动植物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进行分析;自动控制则是根据动植物生长需要对环境进行调节,使环境更加适合动植物生长。

  杨宝祝呼吁,当智慧农业这场农业科技革命悄然兴起的时候,还需要从“头”做起,踏实做好物联网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数据产生知识,知识产生智慧,农业实时传感数据是智慧农业的基础,低成本、易用可靠的物联网传感设备和控制设备是智慧农业能否广泛应用和普及的关键。”杨宝祝说。

  大数据既需架构又要海量

  8月30日,农业部印发《“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在未来五年,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比例要达到17%。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王小兵表示,随着国家信息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春天已经到来。

  山东农业大学校长温孚江介绍,农业大数据在生产环节、产品流通领域、管理决策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温孚江认为,生物信息数据库是特别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山东农业大学建立了包括种质资源、植物基因组、植物转录组等4000余份,数据量2TB左右的生物信息数据库,基于此,已经定位和克隆了高产、优质、高抗等主要农艺性状的基因,构建了快速鉴定田间病害的试剂盒等,目前已建数据库9个,在线使用软件27个,涵盖物种多达259个。

  “未来农业大数据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大数据的架构是否规范,数据来源是否可靠,海量是否能够保证。”杨宝祝说,但是他发现目前有一些农业大数据,或者是数据量较少,达不到发现知识、智慧的目的;或者是数据量足够大,但存在杂乱无章的现象。

  杨宝祝认为,目前在农业领域,还无法做到银行系统、阿里巴巴购物系统那样,海量又规范的大数据储存,而这方面正是农业要努力迎头赶上的地方。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道亮也认为,未来我国农业大数据要在基础研究、海量数据、精准预测上下工夫,现在存在的技术不成熟、大型制造商接入程度低、缺乏模式、缺乏规范、缺乏政策等问题,要通过技术、商业模式、产学研联合,共同建设完善农业物联网大数据,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云平台要形成大循环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分迅速,应用领域和面积不断扩大,应用层次不断加深,应用效果也得到了较好的显现,整体上处于国际中等发展水平,个别方面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但是,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应用对象间差别较大,同时,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质量”不高。

  “相比其他行业,农业更需要建立云平台。农业分布广、领域多、规模小、用户分散,很难也没必要让每个用户都建立自己应用系统,应根据地区或行业需要,建立特定区域或特定行业的农业云平台。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软硬件投入,包括服务器、机房、操作系统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集中开发和运行,降低各种应用系统的开发成本,提高开发质量,缩短开发周期,减少运维成本等。”杨宝祝说。

  杨宝祝表示,“十三五”期间,随着国家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支持力度的加大,农业云平台将迎来快速发展期,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会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但同时必须在“质量”上下工夫,否则,智慧农业发展的速度将受到影响。

  “所谓质量,就是计算机技术和农业业务的结合程度,关键是如何让农业信息技术嵌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之中,成为农业生产的要素之一,做到像种子、化肥、农药一样,让农业生产离不开它,真正发挥平台服务的作用。”杨宝祝说。

  同时,农业云平台是一个细分的产业,它是云平台和农业业务的交叉部分,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有相应的研究、示范和产业化链条。其中,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主要定位是研究和示范,企业的主要定位则是产业化。杨宝祝说,遗憾的是,现在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内部循环,没有形成一个全局的大循环体系。

  “所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按区域、按行业来建立云平台,为相应的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杨宝祝说。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