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飞机这么高端的产业,怎么还存在着这么多手工制造?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 2017-05-04 |
当央视《大国工匠》第四集航空“手艺人”胡双钱的故事在网络传播后,上述的声音也逐渐扩大,很多网友表示不解。一个是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的大飞机产业,一个是还时常拿着手工锉刀工作的钳工,这样的“高低”落差,是不是一种技术上的落伍?
纪录片是这么说的:“在这个处于现代工业体系顶端的产业里,手工工人虽已越来越少,却不可替代,即使是生产高度自动化的波音和空客,也都保留着独当一面的手工工匠。”
可见,手工工匠的存在有其相当的存在价值。但能不能实现全面自动化?手工操作是否意味着制造精度降低?这些问题的回答,其实是变相回答了网友的疑问,而这,需要的是理性分析。
什么叫手工制造?
这是一个关键的定义问题。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纯手工”这么一个词,大到劳斯莱斯汽车、瑞士腕表等高精尖制造品牌,小到百年老店王家沙、光明村等老字号点心加工店,这个词汇已近乎有一点“标榜”的意味。但到底什么叫纯手工?
如果只是认为不使用工具,那制造行业是不可能有其生存余地的。这个词,应该是相对于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而言,并不是说手工制造就用不到机器和工具。比如说操作普通车床、磨床、铣床,就是一种手工制造,而相对的数控编程加工,就是非手工。
也正因为如此,手工制造产品的质量,很大程度决定于操作者的技能水平。不少人在学生时代有过金工实习的经历,同样的设备,同样的操作方法,同样的目标,制造出的却是各种不同质量的产品,这里面,靠的是人的因素。
高度自动化生产是如何的?
提到机械制造,不得不谈到的是“德国制造”,大到汽车,小到厨具,几乎所有人都会给出“质量好”的评价。为何这么好?有一个因素也许很关键,就是德国制造的口碑是建立在“不相信人”这个观点上的。是人就会犯错,即使是小的误差积累,经过生产环节逐级放大,最终必然影响产品品质,而如果把事情都分解成机器自动执行,这样的概率就能大大降低。
汽车生产流水线是一个典型的自动化程度极高的领域。将生产过程切分成细小的片段,各个片段遵循严格的顺序加工,并用自动化装置连接起来,当每个动作片段简单到不需要人工操作,人就被机器取代了。而这,就成了自动化生产了。
回看这一过程,有两个要素很关键,一个是必须能切分成简单的机械操作,第二个是遵照严格顺序,而这就决定了其不适宜制造快速变化的产品。国产民机制造尚处于研制起步的特殊阶段,除了技术水平制约外,工程设计更改优化频繁、产品结构形式复杂等客观因素同样制约着高度自动化的可执行性,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要点。
手工制造的价值是什么?
这边不得不再提下那部日本NHK电视台2006年制作的名为《日本群像:东山再起的20年》的系列纪录片,第七集《中日对决:制造工艺人的攻防战》就是以日本东京和中国无锡的两家五金冲压模具工厂作为对比,来反映两国制造业之间的激烈角逐。而最终的一场比拼,胜利者赢的不是加工机械的高精尖,而是朴实无华的工匠的加工技术技巧。
“这种手艺人的存在,是日本制造的根基。”片子这么描述手工匠人的工作价值。而大众眼中对手工操作质量的疑虑,其实是一种低估,就像片子所述,“在模具制造行业,有经验的工匠的加工精度能达到千分之一毫米。”什么概念,甚至小于头发丝的十分之一!模具生产的发展水平是机械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其最终对决尚且依靠人力工艺,可见手工制造的价值。
其实,手工制造之所以在现今有着相当的存在价值,其一点重要因素还在于在某些领域,机械生产无法达到手工加工的水平。换言之,用数控机械或自动化设备根本就无法操作。虽然理论上最终机器对精度的控制可能会全面超越人类,但是当前我们尚未处于那个时代。有人在大英博物馆中见过这么一个中国清代的工艺品,一块象牙雕出的相互嵌套九层而每层又可以独立转动的球,这个用机器完全无法做到;再如一些特殊款式的针织衣服,虽然机器编织很厉害,但还是有一部分只能用手工织。而看看民机制造领域,有人统计过,铆接装配劳动量约占整个飞机制造的30%以上,虽说自动钻铆设备已经不是罕见之物,但对于大量非开敞区域,手工钻铆仍然是主角。
如果还要列举的话,一个颇具主观感受的因素也常为人提及。一件产品,如果是纯自动化机械打造,虽然要求能达到,但也许给人以冰冷的感觉。而如果是手工加工,当从工匠手中诞生的时候,内心也许会充满着一种成就感。这,也许就是手艺人们不懈追求的动力之一。
当然,在向“中国制造2025”迈进,工业4.0转型加速的途中,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必须要踏入且要牢牢掌握的一步,但这,并不意味着手工制造的“低人一等”。相反,当大家都拥有高精尖机械的时候,比拼的东西,又回到了“人”。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朱屠豪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王超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