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国产大飞机进化史:要装"中国心"

中新社 2017-08-21 作者:郑莹莹

  从1970到2017年,中国的“大飞机梦”几经沉浮。20日于此间举行的上海科协大讲坛上,见证中国国产大飞机“进化史”的院士专家向沪上市民解读这一过程,并表示未来国产大飞机一定要装上“中国心脏”(国产发动机)。

  5月5日,中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成功首飞。图为C919起飞升空。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5月5日,中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成功首飞。图为C919起飞升空。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三上三下”的坎坷

  伴随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今年5月5日在上海成功首飞,中国的“大飞机梦”终于实现。

  梦起的时间可追溯至1970年8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动力专家刘大响在讲坛上介绍,当时开始立项,叫“七0八工程”。到1980年9月,中国第一架大型喷气客机运-10在上海成功首飞,并且10余次飞到北京和拉萨等多个城市,意义十分重大,“在当时那么艰苦、技术相对落后的环境下,通过努力,我们的飞机取得这么大的成功,这是了不起的成绩。但是很遗憾,因为种种原因,1982年运-10项目被搁置。这是第一次。”

  第二次是1984年到1996年,中国跟美国麦道公司合作生产MD80和MD90国产化。1996年波音公司收购麦道公司,MD系列停产。

  第三次是1999年,中国与法国合作研制100座级飞机,由于种种原因,两年以后也停了。此为“三上三下”。

  5月5日下午2时许,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4号跑道成功起飞。王脊梁 摄

  5月5日下午2时许,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4号跑道成功起飞。王脊梁 摄

  “六问”大飞机梦

  尽管历经挫折,中国的“大飞机梦”并没有破灭。21世纪初,包括刘大响在内的一批院士呼吁中国造自己的大飞机。

  他介绍,当时大飞机论证面临“六问”:

  ——中国要不要造自己的大飞机:答案是一定要,因为大飞机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

  ——中国有没有能力造大飞机:答案是已具备技术、生产等必要条件;

  ——要造什么样的大飞机:一个平台、两种机型,军机、民机都要有;

  ——怎么样造大型飞机:吸取教训,自主研制为主,开展国际合作;

  ——在哪里造大飞机:军机和民机分地而造,紧密合作;

  ——大飞机要不要造民用大型发动机:因为造发动机很困难,中国此前在民用发动机领域并没有怎么研究,但结论是大飞机一定要装上“中国心”。

  中国商飞大型客机C919项目常务副总设计师陈迎春透露,中国在各个阶段都试图研制过商用飞机,与波音、空客的时间相当,但限于国家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工业基础等条件,所以当时都没有成功。到了21世纪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开始有这个实力和能力造我们自己的大飞机。

  5月5日,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在上海成功首飞。杨骏 摄

  5月5日,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在上海成功首飞。杨骏 摄

  揭开“三部曲”

  目前中国大飞机已揭开“三部曲”:新支线飞机——ARJ21已投入航线使用。单通道干线客机——C919,今年5月5日成功实现首飞,截至今年6月13日,其国内外用户数量达到24家,订单总数达到600架。另外,今年5月,中俄国际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俄远程宽体客机项目迈开重要一步。

  而何时中国的国产大飞机能拥有一颗“中国心”,备受外界关注。刘大响表示,发动机的研制难度比较大,据国外的统计,一般的发动机研制周期要比飞机长一倍,甚至两倍。但他强调,造国产大飞机一定要研制中国自己的发动机,“如果没有自己的心脏,这个飞机不可能成功。”

  陈迎春也表示,发动机和飞机相辅相成,一定要一起发展,就算飞机现在先走一步,发动机的研制也要跟上,未来的国产大飞机必须要有“中国心”。(完)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新社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