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瓦锡的化学革命

科普中国 2016-04-19

  “化学之父”安东-尼罗朗·拉瓦锡(Antoine-Laurent Lavoisier)在18世纪推行的“化学革命”是科学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他通过实验事实为依据,推翻了统治了化学界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学说,提出质量守恒定律,并建立了以氧为中心的氧化燃烧学说。他还制定出了化学物质的命名原则,改变了当时化学物质命名混乱不堪的状况,创建了化学物质分类的新体系,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761年,17岁的拉瓦锡从巴黎的马萨林学院毕业时,化学还谈不上是一门真正的科学。当时的物理在一个世纪前牛顿的引导下已经走上了正轨,而化学还沿用着古希腊传下来的那一套接近哲学的古老理论。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人们就相信物质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土、空气、火和水。这套根深蒂固的陈腐理论严重阻碍着化学的发展。18世纪初,德国科学家斯塔尔(Georg Ernst Stahl)提出燃素的概念来解释燃烧的机制,他认为所有能够燃烧的物体内部都含有燃素,当物体例如木头被燃烧殆尽后,它所丧失的重量就是“燃素”的重量。这套燃素理论是当时化学界的主流思想,被奉为真理。

   

  斯塔尔(维基百科)

  17岁的拉瓦锡在父母的意愿下升学进入了法政大学。他的父亲是一位富裕的律师,希望儿子能够子承父业,但是拉瓦锡在大学里却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主动地学习数学、天文、化学等科学。从20岁开始,他坚持每天观察气象,并在假期随着著名的地质学家盖塔(Jean-Étienne Guettard)到各地去做地质考察旅行。或许就是在这个时候,拉瓦锡就已经建立起以考察结果、实验结果为研究标准的思考体系。1765年,法国科学院以重金征集一种能使路灯既明亮又经济的设计方案,22岁的拉瓦锡虽未获得头等奖金,但他的设计被评为优秀方案,荣获国王颁发的金质奖章,这项荣誉给了拉瓦锡很大鼓舞,并正式将他引荐进了科学界。拉瓦锡具有极高的天才,同时又有无需担忧生计的富裕家庭做后盾,大学毕业后他便正式抛弃了自己的法律前程,全身心投入到化学研究中去了。1768年,他进入了法国皇家科学院。

  1772年9月,拉瓦锡发现,磷和硫在燃烧过后不仅没有损失重量,反而还增重了。这与斯塔尔的燃素学说有着尖锐的冲突,拉瓦锡思前想后,决心要解决这一矛盾。在各种燃烧实验中,拉瓦锡发现,燃烧金属后增加的重量来自于空气。但是空气中的什么成分和金属结合了呢?当时的人们还没能了解空气的构成,拉瓦锡也无从推断答案。

   

  拉瓦锡的天平(巴黎工艺博物馆)

  1774年10月,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Joseph Priestley)到巴黎访问,拉瓦锡作为欢迎宴会的主办人,和他有了一番围绕燃烧的讨论。现在普遍认为,普利斯特列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氧气的人,他在那场宴会上告诉拉瓦锡,3个月前,他在加热水银灰(即氧化汞)的时候收集到了一种具有助燃作用的气体,他还详细地描述了这种气体的性质:蜡烛能够在这种气体里极快地燃烧,而老鼠在装满这种气体的瓶子里存活的时间是其他瓶子的两倍。这给予了拉瓦锡启示,他重复了加热水银灰的实验,并发现这种气体能够与许多非金属物质结合生成各种酸,于是他把这种气体命名为“酸素”。现在氧元素的化学符号O就是来源于希腊文的“酸素”:Oxygene。可惜的是,普利斯特列是燃素论的忠实教徒,一直顽固地不肯接受拉瓦锡的理论。

   

  拉瓦锡燃烧实验的器材(网络图)

责任编辑:ttyy88121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