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今日:1895年5月7日 无线电接收机面世

新华网-科技创新里程碑 2016-05-07 作者:汪海伦

波波夫

 

1895年5月7日,在彼得堡俄国物理化学会的物理分会上,科学家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波波夫宣读了论文《金属屑同电振荡的关系》,并且表演了他发明的无线电接收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以电力技术、电信技术、内燃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汹涌澎湃的时代。俄国科学家、发明家阿•斯•波波夫便是第二次技术革命浪潮中奔腾的水掀起的一柱浪头。他最早发明了无线电,为实现通讯技术的革命,把电报从有线阶段推进到无线阶段作出了重要贡献。

无线电接收机包括一个检波器,一个继电器,一个电磁式电铃,一组电池。检波器是一只玻璃管,两端是电极,内装有金属粉末。当接收到电磁波时,检波器内的金属屑便凝聚起来,电阻急剧减小,电路接通,电铃启动。电铃锤既敲击铃盖,发出声响,又敲击抖动检波器,使凝聚起来的金属屑随时能散开,以便保持灵敏性,准备接收下一个信号。

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在圣彼得堡大学向俄国理化学会的同事们作了收发无线电报表演,采用莫尔斯电码,距离为250米,电文是“亨利希•赫兹”,以表达对这位第一个检测验证了电磁波的科学家的敬意。这是世界上第一份有明确内容的无线电报。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linzhennan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新华网-科技创新里程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