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39年2月11日 核裂变论文发表新华网 2016-08-10 |
迈特纳和哈恩
1939年2月11日,瑞士物理学家迈特纳与弗里施在英国的《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正式揭示铀核裂变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1937年,伊雷娜·居里和沙维奇(P.Savitch)在用中子辐射铀盐时发现一种新现象,分离出来一种半衰期为3.5小时的成分,其化学性质很像镧。文章传到哈恩这里,他认为居里可能搞错了,他和斯特拉斯曼立即重复居里的实验。他们用慢中子轰击铀,经过一系列精细的实验,在铀的生成物中找到一种放射性物质,其放射性的半衰期为4小时(接近3.5小时),不过化学性质却与镧不同而与钡类似。
哈恩对这件事情实在无法理解。1939年1月,德国的《自然科学》杂志发表了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的论文,文中写道:“作为化学家,我们真正应将符号Ba、La、Ce引进衰变表中来代替Ra、Ac、Th,但作为工作与物理领域密切相关的‘核化学家’,我们又不能让自己采取如此剧烈的步骤来与核物理学迄今所有的经验相抗庭。也许一系列巧合给了我们假象。”
哈恩在这篇论文发表以前,将结果寄给了那时已经流亡到瑞典的原合作者迈特纳。迈特纳和她的外甥弗里施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从物理上确认了铀核在中子作用下分解为两部分的反应形式,不久后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论文题为《中子导致的铀裂体:一种新的核反应》,首次将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实验发现的物理学理论解释公诸于世,并将这一过程命名为“裂变”。论文正式揭示铀核裂变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标志着人类已进入“核时代”。
1945年战争结束后,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哈恩因“发现重原子核裂变”而获得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
责任编辑:lijia
![](https://img1.kepuchina.cn/images/2018/code_app.jpg)
![](https://img1.kepuchina.cn/images/2018/code_wx.jpg)
![](https://img1.kepuchina.cn/images/2018/code_wb.jpg)
![](/images/2017/source/55.jpg)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