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4102896144,3662676632&fm=21&gp=0.jpg

1956年9月7日 一种新的“基本粒子”中性重介子发现

科普中国 2016-09-07

  1907年5月28日,王淦昌出生在江苏常熟县枫塘湾,父母都在他未成年时过世。1920年他到上海浦东中学读书,1925年考进清华学校,在物理系学习。清华良好的氛围和两位中国近代物理学先驱叶企孙、吴有训的引导,使他走上了实验物理研究的道路。

  1930年王淦昌考取了德国柏林大学,继续研究生学习,师从著名核物理学家莱斯·梅特纳,他是这位女科学家唯一的中国学生。1934年春,在苦学4年取得博士学位后,他毅然决定回国。有的教授想挽留他:“中国那么落后,你回去是没有前途的。……要知道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他坚定地说:“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出来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报效我的祖国,中国目前是落后,但她会强盛起来的。”

  回国后,王淦昌先后任教山东大学和浙江大学,在战乱中的浙大教书14年。1950年后,他调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王淦昌领导并参加了有关宇宙线的研究。他与肖健共同领导筹建位于云南落雪山海拔3185米处的中国第一个高山宇宙线实验室。在他们领导下,在高山实验室安装了自行设计建造的磁云雾室。实验室于1954年建成,开始观察宇宙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共搜集到700多个奇异粒子事例,研究了奇异粒子性质,使我国在宇宙线方面的研究进入当时国际先进行列。

  1956年,王淦昌和该所宇宙线实验室的萧健、郑仁圻、吕敏等同志, 利用一50cm×50cm内有七块0.64cm厚的铅板的云雾室,在海拔3200m的高度上拍摄穿透簇射的过程中,获得了一批有重介子和超重子的照片。这些重介子和超重子中,有一个中性粒子衰变成为两个带电粒子,但这中性粒子的衰变,不能用°→p+π~+或θ°→π~++π~-来解释。这就是原子的一种新的“基本粒子”——中性重介子。这一发现引起了国内外科学界的重视。1959年他领导的一个小组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研究中,从4万对底片中找到了一个产生反西格马负超子的事例,发现了超子的反粒子,把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轰动。

  1961年4月王淦昌受命秘密地参加到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中,负责物理实验方面的工作。到1962年底,基本上掌握了原子弹内爆的手段和实验技术。1963年春天,王淦昌告别自己的家和亲人,开创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茫茫戈壁滩上,升起了一个巨大的火球……,原子弹成功爆炸了!在观察所里的人们叫着、跳着互相祝贺,王淦昌流下了激动的热泪。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又爆炸成功,这里也有他的心血。1969年他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之后又领导了我国前三次地下核试验成功。人们称王淦昌为“核弹先驱”。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到了,王淦昌被任命为二机部副部长、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他积极推进中国核科学的发展,在他倡导下我国相继建设了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

  1986年3月2日,他与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联名向中央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3天后,邓小平在上面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国务院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高技术发展的“863计划”,为我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1998年6月,王淦昌被授予中国科学院首批“资深院士”称号;1998年12月10日他在北京逝世。他以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愿以身许国!”

责任编辑:刘帮勇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