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768313_14769310441251n.png

1960年10月21日 西藏帕里地区第一次试种庄稼获丰收

科普中国 2016-10-21

 

  1960年10月21日,素有“世界第一高城”之称的西藏帕里地区,第一次试种庄稼成功并且获得了丰收。

  当时据媒体报道说,全区400多克(一克地约等于一亩)青稞、洋芋都已陆续收割。青稞秆高两尺多,穗大粒肥,一穗多到百余粒,已经打场的青稞一般每克产75公斤左右。洋芋一般每个半斤多,每克产500公斤左右。圆根、萝卜、菠菜等十多种蔬菜也是丰收。圆根一个重到4公斤,水多汁甜,藏胞叫它“帕里的苹果”。萝卜一个有5公斤多重。

  帕里镇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部,亚东县城西部50公里处,距日喀则市区250公里,东与不丹接壤,是日喀则地区边境重镇之一。这里年平均气温零下1摄氏度,氧气含量仅为内地的一半,因此被称为“世界第一高镇”。这里“风吹沙跑氧气少,六月阴天下冰雹,天无飞鸟地无草,一年四季穿棉袄”。

  世代居住帕里的几百户藏胞,没有一户种地,粮食、蔬菜向来依靠外地运来,人们全靠背运、帮零工和作小买卖为生。

  帕里人民翻身当家作主后,党和政府领导当地人民进行试种。中共亚东县委从几十里外的嘎拉给调来500公斤生长期只要60天的青稞种籽,号召各乡、各互助组普遍试种。帕里工作队针对帕里特点提出了因地制宜地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的措施。藏胞们普遍深翻地二至三次,深达33厘米左右,每克地最少施肥5000公斤以上,并且提前30多天下种,这样大大提前了青稞的成熟期。9月中旬开始下轻霜,眼看快要成熟的青稞就要受损失,工作队和气象站又领导大家用烟熏的办法,有效地战胜了寒霜的袭击。在整个试种过程中,工作队和帕里各机关干部、驻军官兵都和群众共同参加生产,把下种、锄草、施肥、灌水等方法一一传授给藏胞,一直到收割。

  如今的帕里镇上,日(喀则)亚(东)公路穿镇而过,公路两边密密麻麻的两层小楼错落有致。在海拔43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脊上,一派繁荣的“规模”。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 孔祥宇 [责任编辑: 张端颖]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