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jpg

1975年11月26日 我国首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

科普中国 2016-11-26

史上今日:1975年11月26日 我国首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

  1975年11月26日,对于中国的航天人来说,这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就是在这一天,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卫星在太空飞行47圈后,按地面遥控站发出的返回调姿遥控指令,安全返回祖国大地,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20世纪50年代末期,苏联人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使人类进入到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1958年,美国人紧随其后,也将自己研制的卫星送上了太空。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由于我国发展应用卫星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打破世界航天大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从这一战略方针出发,研制返回式卫星,掌握卫星的回收技术,就成为我国优先要予以攻克的重要课题。早在60年代,党中央已经原则上批准把返回式遥感卫星作为发展重点。

  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其中主要包括:具有足够推力的运载工具、功能完备的卫星本体以及完善可靠的航天测控网。

  承担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运载任务的是长征2号运载火箭。它的起飞质量近200吨,是一个主要由总体结构、火箭发动机、控制系统和安全与供电等系统组成的多级火箭。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刻苦攻关,长征2号火箭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大大提高了技术性能和可靠性。

  返回式遥感卫星在技术上比在空间遨游而不再返回地面的卫星要复杂得多,它既有一般卫星在空间飞行的能力,又要具有按程序接受地面控制、安全完整地返回地面预定区域的能力,而且在返回途中要能经受住严酷的再入环境的考验。从总体结构上讲,全星分为再入舱和仪器舱两大舱段。再入舱是返回体,仪器舱在完成任务后留在轨道上。

  地面测控网是空地联系的地面系统,也是卫星发射、运行和返回整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返回式遥感卫星的发射任务中,地面测控系统所要承担的任务是:精密测量火箭的弹道、卫星的轨道以及它们的内部参数,以确切地掌握测量对象的工作情况和仪器设备的工作质量,对火箭的主动段、卫星的入轨段和回收段实施可靠的测轨和控制,对卫星进行时间程序控制、校正注入数据,以保证卫星按预定的要求准确工作。地面测控系统一般由外弹道测量,内部参数测量和安全遥控系统组成,并由庞大的蜘蛛网式的有线和无线通信系统联接成一个整体。

  说起来,从火箭点火升空到卫星入轨转入正常运行,只有短短几十分钟,但运载火箭和卫星的研究以及发射准备工作,却经历了近10年的时间,动员了全国各行各业的力量。长征2号运载火箭的研制是从1965年开始的,而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研制工作开始于1967年。

  “万里写胸怀,须臾返人间”。八年间,为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辛勤操劳的人们日思夜想的这一时刻终于来到了!29日11时许,返回舱携带着遥感试验资料,按预定的计划返回到地面,走完了上天、入轨、遥感、返回的全过程。中国首次回收卫星便获得了成功。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 孔祥宇 [责任编辑: 李浩]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