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932919_14827213093391n.jpg

1974年12月27日 大庆至秦皇岛输油管道建成输油

科普中国 2016-12-27

  1974年12月27日,中国第一条“地下大动脉”——大庆油田至秦皇岛输油管道正式建成输油。它的投产,确保了大庆油田原油的外输,也使管道运输成为我国继铁路、公路、航运、水运之后的第五大新兴运输行业。

  如果将石油比做工业的血液,那么,输送石油的地下管道就堪称“地下大动脉”,我国第一条石油输送地下管线就是大庆——秦皇岛输油管线。

  1970年,大庆原油产量突破2000万吨,除了大庆龙凤炼厂加工消化100多万吨外,其余原油都要外运。但是,外运原油的出路只有依靠火车,每天最大运力是4列车约8000多吨。因为出路不畅,大庆原油的生产只能以运力决定产量,有时不得不被迫关井。与此同时,近在辽宁的各个炼油厂,由于供油严重不足而停产,造成了东北地区汽油、煤油、柴油严重不足,不仅危及到东北的骨干企业,也影响到交通运输和工农业生产

  因此,国务院决定修建一条全长1152公里的大庆至秦皇岛地下输油管道。管道运输主要输送介质是石油、成品油和天然气等,其优点是运输成本低、效率高、不受环境污染、不受气候和地面条件限制,可以每天24小时不间断输送,因而在建设和运输成本上与其它方式的运输手段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建设项目是1970年8月3日由国家批准的,故名为“八三工程”。设计年输油能力为4000万吨,起点原油温度55—65度。整个工程由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4省分段承建。

  由于“八三工程”管道建设战线长,地质情况变化多样,中央调集了解放军舟桥部队、工程兵、工人、民兵等几十万人,在艰苦的条件下,开始了对江河、山林、芦苇荡等特殊地质结构进行探踏,使地下“油龙”顺利穿越。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1971年10月30日,大庆油田的原油自“八三工程”的首站大庆林源泵站开始试验输出,中间经过东北三省12个泵站的联合运输,穿越了145条大小河流,超过15座山岭,通过25次铁路战线,行程600多公里,于11月7日顺利到达抚顺。

  原大庆输油管理处林源泵站书记奚海斌曾说:“720管线有这么大口径双线,这在咱们国家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历史上也是没有过的。当初从设计到施工,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当时参战的解放军、大庆工人克服了很多困难,还有广大的科研设计人员,在当年的那种条件下,边设计边施工,总结出了我国第一条管道建设的经验,从无到有,它在我国历史上应该说是值得纪念的。”

  后来,随着大庆原油产量的进一步增加,又建立了第二条并行管道。这两条大口径、长距离输油管道为解决大庆年产5000万吨原油外输提供了重要保证。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 孔祥宇 [责任编辑: 李浩]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