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芯.jpg

中科大:量子芯片首次实现新型编码量子比特

新华社 2016-04-01

  

  “量子芯片”是未来量子计算机的“大脑”。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国平教授研究组近期在量子芯片开发领域取得一项重要进展,他们首次在砷化镓半导体量子芯片中实现了量子相干特性好、操控速度快、可控性强的电控新型编码量子比特。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日前发表了该成果。

  在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郭国平研究组多年来致力于半导体量子芯片的开发,近年来他们已实现电荷编码超快普适单量子比特逻辑门和两量子比特控制非逻辑门。但相比自旋编码量子比特,电荷量子比特缺少长相干特性,如何继续探索延长电荷编码比特相干时间的新方法,在保证量子比特超快操控速度的同时,获得与自旋编码量子比特同样的长相干特性,是研究组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

  近期,郭国平研究组利用半导体量子点的多电子态轨道的非对称特性,首次在砷化镓半导体系统中实现了轨道杂化的新型量子比特,巧妙地将电荷量子比特超快特性与自旋量子比特的长相干特性融为一体,实现了“鱼”和“熊掌”的兼得。

  据介绍,实验结果表明,该新型量子比特在超快操控速度方面与电荷量子比特类似,而其量子相干性方面,却比一般电荷编码量子比特提高近10倍。同时,该新型多电子轨道杂化实现量子比特编码和调控的方式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对探索半导体中极性声子和压电效应对量子相干特性的影响提供了新思路。

  

责任编辑:优优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新华社
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中国的国家通讯社,法定新闻监管机构,同时也是世界性现代通讯社。
新华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的重要宣传舆论机构,从诞生起就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肩负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发挥喉舌、耳目、智库和信息总汇作用,为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