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退役是怎么处理的?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2017-03-20 作者:赵清建

  核电站退役,是指经过去污与拆除包括移走放射性物质、拆卸设备和厂房、清理厂址等,最终达到不受限制开放或使用厂址。为保护公众和环境,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废物的最少化;排放的最小化;人员的辐射防护最优化。

  为确保退役后厂址放射性水平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保证环境安全和人员的辐射安全,退役活动可能需要几年甚至长达几十年。整个退役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监护封存及工作准备阶段,包括源项调查、制定方案,编制可行性报告、安全分析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去污与局部拆除阶段,包括部分拆除工作;处置阶段,包括拆除所有放射性材料、设备部件和环境整治,厂址恢复成绿化地带。

  目前,核电站退役可分为三个方法:立即拆除、延缓拆除、就地掩埋。反应堆内存在大量的放射性废物,监护封存一段时间后能显著降低放射性水平,对退役活动的开展有利。国际上已退役核电站一般都采取延缓拆除方案。

  常各国对核与辐射设施退役的管理都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规范。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IAEA开始出版有关核与辐射设施退役的文件,用来指导各国的退役工作。现在,在我国国内普遍执行的只是退役的实施计划。退役计划强调的是退役活动实施前的有关退役的考虑和安排。(来源:国家能源局)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