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jpg

米格-25:一个不朽的传奇

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 2016-07-12

  1969年米格-25装备部队后,西方普遍认为,尚没有任何一款截击战斗机可与米格-25匹敌。美国专家不明白,一向技术落后的苏联如何能在短短几 年间制造出时速超过3马赫,还能在2.7万米高空携带4枚大威力重型导弹的歼击机,要知道美国人在70年代制造的最新型歼击机仍然难以达到上述目标。苏联 驻国外的情报机构非常满意地向总部报告,米格-25的存在“使敌人惊恐”,不过他们警告,西方谍报机构已受命全面猎取米格-25的任何情报。但直到 1976年,美国中情局仅获得一些零星资料。然而形势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1976年9月,苏联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叛逃事件,中情局得到了他们连做梦都 没有梦见过的礼物。

  1976年9月6日,苏联空军上尉维克多·伊万诺维奇·别连科驾驶一架米格-25战斗机从苏联的邱谷耶夫卡机场起飞。完成任务后,他没有按要求返 回,而是飞向了东南方的日本。他先将飞机的飞行高度由8000米降到1000米以下,以免遭到日本的雷达捕获及防空武器袭击,随后按动了告急按钮———飞 机发出连续的呼救信号,造成飞机失事的假象。30分钟后,别连科到达日本北海道上空。日本防空作战值班员发现这架苏联飞机后,命令值班飞机予以拦截,巡逻 的“鬼怪”飞机一度已标出其方位,但由于米格-25的飞行高度太低,很快从雷达上消失了。别连科驾机继续下降,到达250米高度时,他看到了机场,这是日 本的函馆民用机场,距别连科起初想降落的日本空军基地仅150千米。正当他试图降落时,航线上出现一架正在起飞的波音-727客机。为避免撞机,别连科急 转弯贴向地面,以每小时360千米的速度冲向跑道,飞机冲出跑道,在地面犁出了一条沟痕后停在了金属天线前。此时油箱内所剩燃油总共还能维持30秒。

  查明飞行员身份后,美国情报人员立即赶到现场,迫不及待地开始检测这一梦寐以求的天降大礼。几天后被卸下机翼的米格-25由一架运输机在十几架战机 护航下,运至东京近郊的空军基地,随后被大卸八块,200多名美国飞机制造、武器装备、电子、冶金和空气动力学方面的专家把飞机仔仔细细研究了一个遍。

  至此,西方发现米格-25并非他们想象的“全能战斗机”,而是一种独特的高空高速专用截击机。米格-25的钢结构让西方匪夷所思,落后的电子管技术 更让西方深刻了解了苏联电子技术的滞后,而别连科的口供也证明了米格-25截击型带导弹高速飞行时,仍存在稳定性问题,所以截击型达不到侦察型3.2马赫 的速度。对此,美国人感慨:“这种飞机的制造过程,反映出俄罗斯人极善于用取之不尽的聪明才智来弥补资源的局限。他们非常巧妙地把新老工艺结合起来,在较 短时间内及花费不多的情况下,制造出了这种技战术性能的飞机,而西方要达到这样的性能则需要投入巨额经费。”

  不管怎样,西方对苏联航空技术的无名恐慌从此被缓和,并确立了信心,上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的西方战斗机在服役时间和整体性能上开始超越苏联战斗机。

  但在苏联方面,叛逃事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由于雷达、无线电、敌我识别等绝密情报的外泄,所有米格-25被迫回厂改换系统,其他作战飞机也均受到不 同程度的影响。“别连科把参与制造米格-25的近200家工厂和几十万人的劳动一笔勾销了。他毁掉了那天同他一起编队飞行的战友的命运。要是我知道的话, 我一定会撞碎他,”别连科的一位战友后来说。

责任编辑:优优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