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70: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坦克装甲车辆杂志 2016-05-16 作者:坦克装甲车辆杂志

  故事要从T95开始说起,不过不是速度与激情的T95 TD

  是让大家非常迷惑的T95中型坦克,就是某游戏里那个T95E6,从系谱上来说应该从它讲起。也就是这一台

  50年代初开始,美军惊讶的发现一个事实

  窝们的M48大巴顿又双叒落后了,质量数量双劣势 ばかな!

  毛主席说过,落后就要挨打,看过红宝书的妹国人痛定思痛,定要用新型号狠狠的糊在毛子的脸上。

  同时期出现了多个替代M48的方案,比较靠前的一个方案就是大家也比较熟悉的T54(T54E1),T54系列的卖点是105毫米坦克炮和自动装弹机。

  关于它的故事以后有机会和T69、T57放在一起说,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T54E1最终被取消,正是为了给T95中型坦克让位。

  1955年~那是一个春天~中央决定了,你来接替M48

  尽管外形其貌不扬,但T95系列最初勾勒的蓝图相当宏伟,预定在一系列分支型号中逐渐安装能够发射尾稳脱穿(50年代就能发射APFSDS哟),OPTAC火控系统,先进的X架构发动机,硅芯装甲(一种早期的复合装甲)以及液压悬挂等等先进分系统。

  

  可想而知,这些技术最后基本都没成,或者说这些吹出来的NB对T95战斗力的实际提升并没有显而易见的帮助。

  这里是重点啊同学们!一定要记好!MBT-70画大饼的猫柄就是从这来的。这个故事等下你们还要再看一次。 T95E1的草图,实际上还有T96(装备105毫米炮)的存在,不过T96从未实际造出来过,后来直接被合并成T95E4了(T95底盘+T96炮塔)。至于T95E6则是在把105炮换装了120炮。

  1959年,这个项目和前任:T54项目一样,被以“和M48相比提升不大”的原因打入了冷宫。但是值得一提的是T95E7的炮塔最终在M60身上借尸还魂。

  M60出现之后来到了60年代,而它又能够引出两位新角色,其一是美系十级的T110系列,本质上T110E5就是一个轻量化的M103/重量级的M60,篇幅有限也就不多提及了。

  

  另一个就是姗姗来迟的主角MBT-70。

  MBT-70的起源你们可以直接参考T95,把时间推后十年,倒霉蛋换成M60,基本就没错了。没有水晶塔,怎么种庄稼?不是,怎么对付苏联虫海,听说T-62还升了攻速,岂不是要GG了。

  不,never,正巧这时西德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豹1的升级方案,收效太小直接被否了。

  陆军领导一拍桌子,太好了,是卡拉将我们连接到一起。

  没错,友谊是魔法,两个人一起吃翔,痛苦就减少了一半。 为了蓝色清净的世界

  联邦用魔法造的这台高达到底有多强呢,美国方面的主炮继承了M551/M60A2的152毫米两用炮,作为专门定制的发展型号,就好比一把三叉戟,总之就是一个稳。(不多吹了,反正就那回事)

  

  机动方面极速能够达到69千米/小时,加速更是三倍快于M60,并且装备了磁力覆膜关节(划掉)我是说液压悬挂系统。让我比较惊奇的是它的防护并不差,MBT-70使用了一种结合了复合装甲和间隙装甲优点的装甲板。简单来说它在一硬一软两种材质中留出一层中空层,纸面数据上它可以在800米抵挡105毫米的脱壳穿甲弹,应该说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

  MBT-70的副武器也不简单,一门全自动的20毫米机关炮,吹得跟浮游炮一样,滴血认主,就算乘员下车吃菠菜面都不影响这门自动炮护主,听起来像修真飞剑,早说少看起点那一套了。好话说完了,就像后宫男主都要不小心撞见小姐姐洗澡一样,这种高科技高达的弊端各位用膝盖都能猜出来。

  事实上以性能来说它的弊病不算大,主要集中在152炮的自动装弹机不稳定和特殊的炮塔构造导致老司机方向感混乱。

  

  真正导致这个项目破产的原因是联合研制上的协调问题,美国和西德都像从对方身上占便宜,无论是技术还是资金,在实际设计上从主炮、传动、火控甚至是那门修真20炮都存在巨大分歧。

  截止1969年为止,原本仅仅市值8千万美元的项目已经花掉了3个多亿,并且仍在互相扯皮。最终当年友谊的泰坦尼克号巨轮也逃不过撞冰山的结局。但众所周知,MBT-70项目催生了豹2和M1艾布拉姆斯两个经典车型,泉下有知也可能是颇为欣慰。

  这样的故事很多,有机会可以讲讲SP70的故事,简直就是火炮界的克隆版本。最后提一嘴德国版的Kpz.70,在坦克思路上德国人确实比美国人要清晰的多,德国人为自己的坦克选配的主炮是莱茵金属的今日的拳头产品120毫米滑膛炮,在传动系统上也较美国版本更加可靠耐用。应该说Kpz.70的构想还是比较现实的,所幸Kpz.70的衣钵最终都被豹2所接下。

   

责任编辑:六千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坦克装甲车辆杂志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