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研发基因武器?普京:有人采集俄生物资料

环球网 2017-11-02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美国正在研发针对俄罗斯人的基因武器?听起来有如电影般的情节,这两天被俄罗斯杜马议员、政府高官、生物学家和各路媒体严肃地讨论着。3天前,俄罗斯总统普京亲口证实,有人在有目的地采集俄罗斯人的生物资料。

  虽然对于美军此举是否真与基因武器有关仍存在不同看法,但俄最大门户网站11月1日的民调显示,高达85%的俄罗斯人认为受到威胁。与核问题在国际议程中所受的关注相比,被称为“下一代超级武器”的生物武器似乎成了小角色。然而,正如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此前警告的那样,任何使用生物武器导致的冲突,都将造成比核战争更大的伤亡。

  “基因武器”上一次被置于媒体的聚光灯下是在去年2月。当时,时任美国国家情报总监詹姆斯·克拉珀在情报界年度全球威胁评估报告中,将“基因编辑”列入“大规模杀伤性与扩散性武器”威胁清单中。英国路透社今年稍早时候在题为“下一个超级武器”的文章中说,2003年,人类基因组的排序工作完成,科学家们得以了解每段生物编码的意义。不断发展的技术以及基因工程却可能为新危险打开大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化学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见证了原子弹的威力。下一个划时代的超级武器应该就是生物武器。

  多名相关领域专家1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基因武器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新型生物战剂并将其武器化,以用于军事或其他目的一类新概念武器。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通过基因重组将高致病性或能产生剧毒生物毒素的基因片段,拼接到其他存活能力和传染能力更强的细菌或病毒基因中,从而人工合成自然界原本不存在,但具有更强传染性和更高致病力的新的细菌和病毒,已成为世界生物安全领域面临的现实威胁。

责任编辑:张亨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环球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